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07-15
总结起来,他们想购买小产权房的原因,大概可以归纳为以下三点:
小产权房是指在农民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未缴纳土地出让金等费用,其产权证不是由国家房管部门颁发的,因此被称为“乡产权”或“小产权”。
乡镇政府发放的所谓小产权房产,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产权。
这种房屋没有国家发放的土地使用证和预售许可证,购房合同也不会被国土房管局备案,所谓的产权证也不是真正合法有效的产权证。
相对于“大产权房”,小产权房的特点还是十分明显的:
根据我国《土地管理法》的规定,农民集体所有土地的使用权不得出让、转让或者出租用于非农业建设。农村宅基地属集体所有,村民对宅基地也只享有使用权。因此,村民将房屋卖给本村以外人员的买卖行为不能受到法律的认可与保护,也不能办理土地使用证、房产证、契税证等合法手续。
根据《关于农村集体土地确权登记发证的若干意见》的规定,对于以下情况,不得登记发证:借户籍制度改革或擅自通过“村改居”等方式非法将农民集体土地转为国有土地、农村集体经济组织非法出让或出租集体土地用于非农业建设、城镇居民在农村购置宅基地、农民住宅或“小产权房”等违法用地。
看到这里,你还敢购买小产权房吗?也许有人会认为“法不责众”、“人多力量大”,觉得多人一起购买,在拆迁或赔偿时,可以一起抱团,与房地产开发商或政府进行谈判。
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下面将通过具体案例来分析。
刘某工作后将户口从农村迁至城市,但其父母的户口仍在老家。刘某的父母先后去世,在老家留有2套小产权房。刘某决定将房屋出售,但遭到村委会的阻挠,相关负责人表示刘某已不是该村村民,没有权利出售该房屋。
根据相关条例,刘某作为父母的法定继承人,当然拥有继承该房屋的权利。然而,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刘某没有该村的集体户口,他无法办理房屋过户手续,因此建议他将房屋出售给该村的其他集体成员。
赵某与钱某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赵某以30万元的价格将自己的一套小产权房卖给了钱某。签约当日,钱某向赵某支付了5000元的定金和50005元的部分房款。一个月后,赵某却反悔,准备收回房子并将之前收取的购房款返还给钱某。钱某将此事诉至法院,要求赵某继续履行合同。
根据法律法规,集体土地上建设的房屋不得向本集体经济组织以外的成员销售。由于“小产权房”不具有房屋的所有、转让、处分等权利,因此无法办理房屋的产权过户手续。在本案中,法院认定双方签订的买卖合同无效,要求赵某返还钱某购房款,并驳回钱某要求继续履行合同的诉讼请求。
综上所述,无论是宅基地转让还是小产权房买卖,都存在较大的法律风险。因此,大家务必谨慎对待。若是集体经济组织内成员间互相转让,也应该给自己敲响一个警钟,避免因拆迁或其他情况导致经济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