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2-06-13
在计算经济补偿金时,不应将加班工资纳入计算基数之中。
经济补偿金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解除或终止劳动关系后,为弥补劳动者损失或基于用人单位承担的社会责任而给予劳动者的补偿。因此,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应以劳动者的正常工作时间工资为依据。
加班工资是劳动者提供额外劳动所获得的报酬,不属于正常工作时间内的劳动报酬。
如果存在证据证明用人单位恶意将本应计入正常工作时间的工资计入加班工资,以达到减少正常工作时间工资标准的目的,那么这部分"加班工资"仍应计入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数。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四十七条,经济补偿金的支付标准为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月工资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
根据《劳动合同法实施条例》第二十七条,经济补偿金的月工资按照劳动者应得工资计算,包括计时工资或计件工资以及奖金、津贴和补贴等货币性收入。
个人因与用人单位解除劳动关系而获得的一次性补偿收入(包括经济补偿金、生活补助费和其他补助费用),在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以内的部分,免征个人所得税。
超过平均工资三倍的部分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如果劳动者的月平均工资在本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以内(例如2.5倍),就不受十二年限制,可以获得超过12个月的经济补偿金。超过12个月的部分可能超过当地上年职工平均工资三倍数额,因此需要缴纳个人所得税。
经济补偿金主要涉及非员工主动解除劳动合同的情况。如果是员工主动辞职、主动提出协商解除、故意违反公司规定等情况,公司无需支付经济补偿金。经济补偿金的计算基于平均工资和工作年限,因此有时涉及的金额可能较高,可能是平时工资的几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