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30
为了保障未成年人案件的质量,特设“绿色通道”,实现优先立案、优先审理、优先执行的目标。在急需用钱的未成年原告人的案件中,坚持急事急办的原则,尽可能在最短时间内提供司法救济。对于涉及未成年人基本生活的案件,针对当事人诉讼能力不足的情况,法官可以释明、引导,甚至到孩子住所地的村委、社区、学校复核相关证据,以提高诉讼效率。在未成年人执行案件中,采取迅速启动执行程序和进行财产取证的方法,确保案件能够高效结案,为未成年人权益的实现提供有力保障。
在立案时即关注未成年人的诉求,提供法律指导和帮助。制作专门的权利、义务告知书,向未成年人案件的当事人送达,保障其知情权,强化其维护未成年人权益的意识。对于经济困难的未成年当事人,减免诉讼费并通过司法援助途径为其指定辩护或代理律师,确保其获得司法救济和律师帮助的权利。在未成年人刑事案件审判中,通知其法定代理人参与诉讼,并选择有经验的未成年人工作者参与诉讼,为未成年人提供帮助。在简易程序或普通程序中,依法适用“三不简”原则,保障未成年人的诉讼权利。
法院在复核证据时,注意时间、地点、衣着的选择,与未成年当事人对话时注意审判作风、方式及态度,尊重其人格尊严,保护其名誉,减少诉讼压力,使其在宽松的环境中参与诉讼。在审理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时,依法适用不公开审理制度,保护未成年人的隐私。在民事审判中注重调解,调动社会力量,形成解纷机制。在执行环节中规范执行行为及方法,避免伤害未成年当事人及其家庭成员的自尊心。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相关规定,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人民法院在办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时,应照顾未成年人的身心特点,可以设立专门机构或指定专人办理。对于审前羁押的未成年人,应与成年人分开关押和管理。未成年人犯罪案件一般不公开审理,以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
引诱、教唆或强迫未成年人犯罪被视为从重处罚的情节。相关法律明确规定对引诱、教唆或强迫未成年人吸食、注射毒品或卖淫的行为从重处罚。
在审理未成年人刑事案件时,坚持教育、感化、挽救方针。通过谈话、庭审以及教育阶段等多种形式,实现对未成年被告人的心理及行为矫正。引入心理疏导机制,对未成年被告人进行心理疏导,帮助其认罪、悔罪。进行社会调查,形成书面意见,并参与法庭教育,增强庭审教育与个案矫正的针对性。采用圆桌审判的庭审方式,缓和法庭气氛,消除未成年被告人的紧张心理。在判决书中增加未成年被告人犯罪原因分析及在法律文书后加入“法官后语”,发挥刑事裁判文书的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作用。将寓教于审功能延伸到民事审判及执行环节。
根据《未成年人保护法》的规定,已满十四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因不满十六周岁不予刑事处罚,责令其家长或其他监护人加以管教。同时,根据《刑法》的规定,十四周岁以上不满十六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律不公开审理,十六周岁以上不满十八周岁的未成年人犯罪的案件一般也不公开审理。
注:以上内容仅供参考,具体以相关法律法规为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