监护公证需提供哪些材料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1-01
监护公证也就是监护人公证,在办理监护公证的时候肯定需要有一定的材料,有了规定的材料才能进行办理公证。这点需要大家了解清楚,并且成为监护人之后就会有一定的职责,那么具体有哪些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以下内容为您解答,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监护公证所需材料
《民法典》与《民法通则》的关系
根据《民法典》于2021年1月1日生效的规定,《民法通则》的生效日期为2020年12月31日止。因此,在《民法典》生效后,相关的司法解释将失效,取而代之的是《民法典》的规定。
《民法通则》关于监护人的规定
根据《民法通则》第14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的法定代理人”。
《民法典》关于监护人的规定
根据《民法典》第二十三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其法定代理人。
监护公证所需材料
为了进行监护公证,需要提供以下材料:
1. 本人的身份证件。
2. 与被监护人关系的证明。
3. 被监护人的基本情况。
4. 其他相关材料,如监护协议、有关单位同意的证明等。
监护人的职责
代理进行民事活动和民事诉讼活动
根据《民法通则》第14条的规定,无民事行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监护人是他们的法定代理人。监护人代理进行的活动领域不受限制,通常涉及买卖、租赁、借贷等财产性质的活动,也可能涉及一些人身性质的民事活动。
保护被监护人的合法权益
由于被监护人受限于民事行为能力,缺乏全面充分的自我保护能力,容易受到来自外界的侵扰和损害。监护人有权利和职责保护被监护人的人身、财产等合法权益。
管理被监护人的财产
监护人可以依法合理利用和处分被监护人的财产。
教育和照顾被监护人
监护人应尽到教育和照顾被监护的未成年人的职责,使其获得身心健康和生活的安定。
未成年人监护人的确定
父母作为监护人
未成年人的父母是他们的监护人。
其他亲属或朋友作为监护人
如果未成年人的父母已经死亡或者没有监护能力,有监护能力的祖父母、外祖父母、兄、姐,或者与未成年人关系密切的、愿意承担监护责任,并经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或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同意的其他亲属和朋友可以担任监护人。
相关机构担任监护人
如果没有上述法定监护人,未成年人的父母所在单位、未成年人住所地的居民委员会、村民委员会或民政部门可以担任监护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