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何种情形下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09-17
在民事活动中善意取得是非常重要的民事法律规定,例如没有处置权的人将房屋出售给第三人时,第三人不知道对方没有处置权时,购买的房屋就属于善意的取得,那么在何种情形下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下面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读者进行相关知识的解答。
何种情形下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
一、不动产适用善意取得的情形
为了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并兼顾所有人权益与社会商品流转秩序的权衡,我国的立法应将善意取得制度扩大到不动产范围,而不再局限于动产范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草案)第111条的规定,不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具体情形如下:
(一) 在受让时不知道或者不应当知道转让人无处分权;
(二) 以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
(三) 转让的财产依照法律规定应当登记的已经登记,不需要登记的已经交付给受让人;
(四) 转让合同有效。如果受让人符合以上情形,即可立即取得不动产的所有权。原所有权人仅有权向无处分权人请求赔偿损失。对于善意取得其他物权的当事人,参照上述规定。此外,《物权法》草案第112条对于赃物、遗失物规定了适用善意取得制度的期限和条件。综上所述,基于经济发展和交易安全的需要,不动产可以适用善意取得制度。这一观点不仅在法理上得到支持,而且也是国际立法趋势的主流观点。
二、善意取得的构成要件
(一) 让与人对让与的财产无处分权。所谓无处分权,是指让与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而从事了法律上的处分行为。财产的处分权属于财产所有人,让与人无权处分他人财产。常见的无权处分情形包括:无所有权的情形,即占有委托物的情形;所有权受到限制的情形,即未经共有人同意而处分共有财产的情形;代理人擅自处分被代理人财产的情形,如代理权终止、超越代理权、无权处分的情形。(二) 受让人受让财产时是善意的。善意取得要求受让人在受让时主观上是“善意”的,且没有重大过失。善意是指受让人在受让时不知道出让人为非所有人,也不知道出让人无权处分。财产的善意取得以受让人的善意为前提,如果受让人具有恶意,则不能适用善意取得。善意的适用时间应为物权变动行为发生之前,此后受让人取得所有权,原权利人不能以受让人恶意要求返还原物。在善意取得制度中,善意应为“推定善意”。德国民法和我国台湾地区民法明文确认了这一原则。当第三人和占有人(无权处分人)进行交易行为时,根据占有权的推定效力和占有的公信力,我们应推定第三人为善意。如果原权利人主张权利,则负责举证第三人为非善意。如果无法举证,第三人则被视为善意取得财产所有权。(三) 受让人取得财产是基于合理的价格有偿转让行为。善意取得要求受让人在取得财产时向出让人支付相应的对价。因此,受让人必须通过有偿的法律行为取得财产,如果通过继承、赠与等无偿行为取得财产,则不能适用善意取得的效力。(四) 已作出物权变动行为。根据《物权法》规定,动产的物权变动必须作出交付行为,交付可以是现实交付、简易交付、指示交付及占有改定。登记是不动产物权的生产要件,如果受让人没有为权利的变更登记,也就没有实现物权的变动,即使受让人占有财物,财产的物权仍属于原权利人。因此,只要符合以上四个条件,即可适用善意取得制度。原权利人只能向无权处分人要求赔偿,而不能向受让人行使物权请求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