担保方式约定不明要如何处理
点击数:24 更新时间:2024-05-26
担保方式约定不明要如何处理?一般来说担保的方式会在担保的合同说有相关的条款详细说明,并且按照相关的规定是必须要有的。相信大家对这个问题并不了解。今天手心律师小编为大家收集整理了这方面的相关法律知识,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担保方式不明确的处理方法
法定保证期间的适用范围
根据我国的法律规定,《担保法》和《担保法解释》确认了法定保证期间的存在,作为对约定保证期间的补充。法定保证期间适用于以下三种情形:
1. 当事人未约定保证期间,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担保法》第25条、26条);
2. 约定的保证期间无效,同样适用6个月的法定保证期间(《担保法解释》第32条第一款),即保证期间早于或等于主债务履行期间;
3. 保证期间约定不明,适用2年的保证期间(《担保法解释》第32条第二款),即保证合同中没有明确约定具体时间的情形。
保证期间约定不明的规定
根据《担保法解释》第32条第二款的规定,如果保证合同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直至主债务本息还清时为止等类似内容,被视为约定不明,保证期间为主债务履行期届满之日起2年。在司法实践中,保证合同中约定保证责任直至主合同项下的债务本息全部还清时为止的情况较为普遍,尤其是在商业银行的标准借款担保合同文本中。对于这种情况,由于保证合同对保证期间做出了约定,只是没有明确约定具体时间,且保证人也同意债权人采取最大限度的可能来保证债权实现,这是法律所鼓励的。如果适用《担保法》规定的推定保证期间6个月,将对债权人不公平。然而,如果无限期地允许债权人对保证人进行追偿,对保证人也不公平。考虑到我国诉讼时效的规定,最高人民法院倾向性意见认为,如果当事人约定的期间超出诉讼时效,则超出部分应视为无效,但未超出部分仍可视为有效。因此,《担保法解释》第32条第二款作出了上述规定。
不定期保证的处理方法
在担保中存在一种称为“不定期保证”的形式,即保证人在债务本息未清偿之前一直承担保证责任,保证期间为“不定期”。根据《担保法解释》第32条的规定,将这种情况视为“约定不明”,不承认“不定期保证”,强制将其变为“定期”2年。这可以视为最高人民法院在一定时期内采取的司法政策。
正确区分“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
在司法实践和现实生活中,正确区分“没有约定”和“约定不明”是非常重要的。由于适用的保证期间长短不同,对当事人的利益影响很大。因此,准确确定是“没有约定”还是“约定不明”至关重要。
如果当事人明确约定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至主债务本息还清为止,由于法律规定较为明确,显然应属于约定不明。然而,在实践中,类似的约定形式多种多样,例如约定保函自签发之日起生效,至债务人清偿全部借款的本金及相应的利息和费用时失效;约定合同经双方签字后生效,贷款本息全部还清后自动失效;约定保函自即日起生效,有效期直至借款人偿还全部本金和利息后为止等等。对于这些情况,保证期间属于约定不明还是没有约定,在实践中存在争议。有观点认为,上述情形应属于对保证合同生效和失效时间的约定,而非对保证期间的约定,因此应认定为没有约定保证期间。然而,我们认为这个观点值得商榷。首先,对于一次性交易合同而言,合同应在履行完毕后终结,原则上不存在失效时间的问题。只有在连续性交易活动中,当事人才会对该连续性交易的终止时间作出约定。其次,上述情形中,推测当事人的真实意图,所谓的生效和失效实际上就是对保证人承担保证责任的时间限制,应理解为保证期间。同时,根据当事人约定,也可以推断出保证人有意愿承受较长期限的限制。因此,这种情形显然应属于《担保法解释》规定的“约定不明”情形,应适用2年的保证期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