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02-09
根据《关于确立劳动关系有关事项的通知》,以下情形下,即使用人单位未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劳动关系仍然成立:
用人单位和劳动者都必须符合法律、法规的规定,才能形成劳动关系。
用人单位必须依法制定各项劳动规章制度,并适用于劳动者。劳动者必须接受用人单位的劳动管理,并从事有报酬的劳动。
劳动者提供的劳动必须是用人单位业务的组成部分,才能形成劳动关系。
在认定双方存在劳动关系时,可以参考以下凭证:
用人单位的工资支付凭证或记录,以及职工工资发放花名册,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用人单位向劳动者发放的“工作证”、“服务证”等能够证明身份的证件,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劳动者填写的用人单位招工招聘“登记表”、“报名表”等招用记录,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考勤记录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
其他劳动者的证言等也可以作为认定劳动关系的依据,其中工资支付凭证、招用记录和考勤记录的举证责任由用人单位承担。
劳动争议处理的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依法处理劳动争议,必须按照法律规定的程序要求和权利、义务要求解决争议。同时,需要按照依法的顺序进行处理,即有法律依法律,没有法律依法规,没有法规依规章,没有规章依政策。
公正原则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要确保劳动争议双方处于平等的法律地位,任何一方当事人都不能拥有超越另一方当事人的特权;另一方面要保护劳动关系中的弱势劳动者,这与保护劳动关系双方合法权益的宗旨是一致的,因为它们共同的基点是依法。
劳动争议发生后,当事人应及时协商、申请调解甚至仲裁,避免超过仲裁申请时效,丧失申请仲裁的权利。劳动争议处理机构在受理案件后,应在法定结案期限内尽快处理完毕,避免拖延处理。对于处理结果,一方当事人不履行的,另一方当事人应及时采取申请强制执行等措施,以确保处理结果的最终落实。
调解是一种重要的解决劳动争议的方法,既是一道专门程序,也是仲裁与审判程序中的重要方法。
在进行调解时,需要注意以下问题:
当事人向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必须经争议双方当事人同意,否则调解委员会不予受理。三种劳动争议处理机构进行调解时,必须确保当事人真正自愿和解,并自愿达成调解协议,不得强行调解或采取强迫或变相强迫的方法进行调解。
调解时必须在查明事实、分清责任的基础上进行,通过说服教育使当事人在法律许可的范围内达成和解协议,而不是无原则地进行调解。除了上述劳动争议处理的一般原则外,企业调解和劳动仲裁在各自的实践中还必须遵循一些特有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