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意义上的仲裁地点及其确定方法
点击数:8 更新时间:2025-02-14
[内容摘要]仲裁协议效力的法理基础是建立在合同法原理基础之上的,因此,人们通常会以传统合同法中的意思自治”、合同相对性”等原则来认定仲裁协议的效力。但是随着合同相对性突破理论的提出,仲裁协议效力的范围也随之发生了改变——效力范围扩张是其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就仲裁协议对未签署人的效力问题进行分析,并得出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约束未签署人的可能性和合理性。
仲裁协议的效力及其对未签署当事人的约束
引言
仲裁协议是当事人之间通过书面协议一致同意将可能发生的争议交由仲裁机构解决的法律关系。作为整个仲裁制度的基石,《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规定仲裁机构必须以有效的仲裁协议作为受理案件的前提。仲裁协议对当事人具有严格的约束力,是仲裁机构受理案件、行使管辖权、进入仲裁程序和作出裁决的基础。然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法学理论的更新,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逐渐扩展,特别是在国际商事中,越来越多的国家承认仲裁协议对未签署当事人具有约束力。这表明仲裁协议的效力正在不断扩张。
一、仲裁实践现状及我国仲裁协议效力扩张约束未签署当事人的表现
仲裁作为一种自愿的纠纷解决方式,受到商事领域当事人的认可和接受。仲裁协议作为仲裁制度的基础,具有四方面的效能:授予仲裁机构或仲裁员仲裁管辖权、排除法院管辖权、指引仲裁程序、赋予仲裁裁决强制执行的效力。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涉及当事人、仲裁机构和法院。确定仲裁协议当事人的范围是关键。根据我国仲裁法的规定,签署仲裁协议是仲裁协议对当事人产生效力的前提。然而,随着民商事交易方式的发展和法律关系主体的多样化,仲裁协议的效力范围不断扩展。这意味着仲裁协议对未签署当事人产生约束力的理论研究和司法实践得以发展。在我国,仲裁协议对未签署当事人的约束表现在以下情况:当事人被合并、分立或终止。根据《仲裁法》和《合同法》的规定,仲裁协议独立存在,合同的变更、解除、终止或无效不会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根据合同法的原理,仲裁的权利和义务可以视为其他民事权利义务的继承,合同主体的合法更新不会影响合同对方的地位,也不会影响仲裁协议的效力。因此,在仲裁协议有效的情况下,当事人被合并、分立或终止,其权利义务的继承者与仲裁协议相对方未达成新的仲裁协议或未放弃仲裁协议时,原仲裁协议仍对各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因此,各方当事人应按照原仲裁协议通过仲裁解决争议。
结论
随着经济发展和法学理论的进步,仲裁协议对未签署当事人的约束力逐渐扩展。在我国,仲裁协议对被合并、分立或终止的当事人仍具有约束力。这一趋势表明仲裁制度的发展,同时也需要进一步研究和完善相关法律规定,以确保仲裁协议的有效性和公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