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29
申请回避权是当事人在我国《民事诉讼法》第四十六条中规定的一项重要诉讼权利。当事人行使该权利时,必须严格遵守法律规定。然而,在审判实践中,我们发现滥用申请回避权的现象时有发生,尤其是在申请审判人员回避的情况下更为严重。我们应该对这种现象给予足够的重视。
当事人申请回避的对象主要包括审判人员、人民陪审员、书记员、翻译人员、司法鉴定人员、勘验人员等。对于申请审判人员回避的情况,除了适用我国《民事诉讼法》外,还应严格遵守最高人民法院于2000年1月31日发布的《关于审判人员严格执行回避制度的若干规定》。然而,在实践中,一些当事人为了规避法律,达到拖延诉讼的目的,恶意滥用申请回避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一些当事人故意编造对方当事人与审判人员之间存在某种利害关系,如亲戚、朋友、同学、老乡、战友等,以此为由申请回避。其次,一些当事人并不向承办法官或合议庭组成人员申请回避,而是向人大、政法委、上级法院、院领导或有关信访部门提出申请,凭空编造审判人员与对方当事人存在某种利害关系,并要求上级有关部门或院领导进行查处并申请回避。第三,一些当事人在收到起诉状副本、应诉通知书、开庭传票等法律文书后,并不立即申请回避,而是在法庭辩论终结前才提出申请。第四,一些当事人无正当理由不仅不申请某个审判人员或审判庭回避,而是申请整个法院回避。
为了平息当事人对法院或法官的合理怀疑,减少当事人涉诉上访,通常的做法是只要当事人有上述情形反映,就不审查其申请回避的理由是否正当,承办人或合议庭主动退出,不愿审理此案。有时院领导也会出面做工作,让承办人主动回避,不是更换承办人,就是更换合议庭,甚至整个法院主动回避,申请上级法院指定管辖。然而,这种做法虽然能够消除一方当事人对法院的对立情绪,却以损害另一方当事人的合法权益为代价。这不仅不利于平等保护当事人的诉讼权利,而且破坏了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因此,我们建议在当事人申请审判人员回避时,应严格遵守法律规定和最高法院的相关规定进行审查。对于不符合回避条件的申请,应予以驳回,以体现法律的严肃性和权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