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1 更新时间:2023-09-11
减刑是指根据法律规定,人民法院对原判刑罚进行减轻的一种刑法执行活动。减刑的前提是罪犯在服刑期间表现出悔罪态度,并且不再对社会造成威胁。
假释是指对被判处有期徒刑或无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之后,因其遵守监规,接受教育和改造,确有悔改表现,不再对社会造成危害,而附条件地将其提前释放的制度。
罪犯甲某与他人合作生产和销售含有“瘦肉精”的产品,给广大消费者的健康和财产造成了严重危害,造成特别重大的经济损失。甲某非法获得250万元,个人获得160余万元。甲某被判处无期徒刑,并剥夺终身政治权利。服刑三年后,监狱认为甲某有悔罪表现,向法院报请将其无期徒刑减为有期徒刑二十年。高院经审理后认为,甲某在服刑期间认罪悔罪,遵守法律法规和监规,积极学习和劳动,获得表扬和记功。
根据法院的判断,甲某虽然有悔罪表现,但其犯罪行为严重,社会危害和影响巨大,因此法院决定从严控制减刑,不准予其减刑。
罪犯甲因犯招摇撞骗罪被判处有期徒刑三年零六个月。服刑一年零九个月后,监狱认为甲某有悔罪表现,建议对其假释。法院经审理查明,甲某在服刑期间认罪悔罪、积极改造,获得表扬和记功。此外,社会调查评估报告显示甲某家庭经济困难,家人与邻居关系和睦,居住地村委会和邻居愿意对其进行监管教育。刑事判决书和谅解书证实,甲某与被害人达成和解协议,退还全部骗取的款项,并获得被害人谅解。
根据案件的事实和证据,甲某确实有悔罪表现,并且假释后再犯罪的可能性较小,符合法律规定的假释条件。法院在充分听取相关意见的基础上,依法作出准予假释的裁定。
减刑和假释的程序包括以下步骤:
监督方面,检察院认为法院的减刑、假释裁定不当,应在收到裁定书副本后20日内提出纠正意见。法院应在收到纠正意见后一个月内重新审理并作出最终裁定。
减刑和假释的法律依据主要包括《刑事诉讼法》和《刑法》的相关规定。
根据《刑事诉讼法》第二百六十三条,人民检察院认为法院的减刑、假释裁定不当,可以提出纠正意见。
根据《刑法》第八十一条,被判处有期徒刑的犯罪分子,在执行一定刑期并符合一定条件的情况下,可以减刑或假释。对于累犯以及严重犯罪的犯罪分子,不得减刑或假释。
根据《刑法》第八十二条,对于犯罪分子的减刑和假释,必须按照法定程序进行,非经法定程序不得减刑或假释。
根据《刑法》第八十三条,有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未执行完毕的刑期,无期徒刑的假释考验期限为十年。
根据《刑法》第八十四条,被宣告假释的犯罪分子需要遵守一定规定,包括遵守法律、行政法规,报告活动情况,遵守监督机关规定的会客规定,离开居住地需要经过监督机关批准。
根据《刑法》第八十五条,假释考验期满后,可以宣告原判刑罚已执行完毕。
根据《刑法》第八十六条,被假释的犯罪分子在假释考验期限内犯新罪的,应撤销假释,并根据相关规定进行数罪并罚。
减刑和假释的解决流程包括以下步骤:
监狱对已移送法院的减刑、假释案件,如发现可能影响公正性的,应及时向法院提出撤回减刑、假释案件的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