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2 更新时间:2024-03-13
根据《城乡规划法》第40条和第41条的规定,可补正的违章建筑指的是可以通过改正措施将其转化为合法建筑的违法建筑。对于可补正的违章建筑,法律允许进行改正,并保护其不动产所有权。如果无法改正,则需要在规定期限内拆除,并且不予补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城镇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件具体应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2条1款规定,未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未按照规定建设的房屋,在一审法庭辩论终结前取得许可证或经批准建设的,应认定租赁合同有效。
不可补正的违章建筑指的是无法通过改正措施消除对规划实施的影响的建筑物。这种违法建筑被视为终局性违法建筑,建筑人应负责拆除责任。
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通过采取措施纠正违法行为,将可补正的违章建筑转化为合法建筑。在这种情况下,该建筑具有不动产所有权的法律性质,并受到法律保护。
在法律规定的期限内,采取措施仍无法纠正违章行为的建筑被视为终局性违法建筑。一旦拆除,该建筑的部分建筑材料能够单独存在并成为动产,产生动产上的权利,其动产权利仍受到法律保护。违法建筑的动产所有权源自建造人对投入的原材料和附属设施的合法取得,任何人不得非法侵犯。
1、物权确认请求权:法院不予受理。
2、物上请求权:法院不予受理;如受理,以当事人不适格为由裁定驳回起诉。
3、相邻关系纠纷:法院不予受理;如受理,裁定驳回起诉。
4、继承上的权利:法院不予受理。
1、违法建筑租凭合同:
A.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合同有效。
B.其他,合同无效,可按照合同约定的租金标准支付房屋占有使用费。
2、违法建筑买卖合同:
A.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合同有效。
B.其他,合同无效,应依据《合同法》第58条确定的原则来处理。
3、违法建筑设定抵押权:
A.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抵押合同有效。在此情形下,抵押权未设立,抵押物只能作为抵押人的普通财产来承担普通债权的清偿责任。
B.其他,抵押合同无效,抵押权未设立。
1、违法建筑建造人或管理人基于违法建筑物不动产所有权提起的诉:
A.在一审辩论终结前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或经有关主管部门批准建设的,应予受理。
B.其他情况一般不予受理;如受理,以当事人不适格为由裁定驳回起诉;但故意拆除、毁损违法建筑是违法行为,加害人应受到适当的民事制裁。
2、违法建筑建造人或管理人基于违法建筑物动产所有权提起的诉:法院应予受理,但此时所保护的价值不是作为不动产建筑的价值,而是作为建筑材料的动产的价值,依法给予保护。对于违法建筑物的建造费用,如工人的工资等,是否应予以保护,要根据侵权人的主观状态来决定。
3、对违法建筑的从物造成损害的:法院应予受理,成立侵权之诉,但侵权人只赔偿损坏的动产的价值。
4、违法建筑致害的损害赔偿:根据《民法通则》第126条和《侵权责任法》的相关规定进行解决。
综上所述,对于违法建筑,法律并不是一概而论地不予保护。在遭受违法强拆、故意或重大过失毁损以及损害违法建筑附属设施等侵权纠纷时,违法建筑的建造人或管理人应采取法律措施,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