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7-14
根据本人的义务,管理人应承担对本人造成的损害的赔偿责任。如果管理人未履行或不适当履行其义务,导致本人受到损害,管理人应承担债务不履行的责任。管理人的赔偿责任要求其具有主观上的过错,即故意或过失行为。然而,在紧急情况下,为了避免本人生命、身体或财产的急迫危险,管理人对本人造成的伤害,除非具有恶意或重大过失,不承担赔偿责任。
如果管理人在管理过程中故意或过失地侵害了本人的其他合法权益,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这属于侵权责任。管理人的侵权行为发生在管理行为过程中,与管理行为相关,侵害的对象是本人除了无因管理利益之外的其他合法权益。如果管理人的管理行为不利于本人、违反了本人明示或可推知的意思,通常也构成侵权行为。本人可以选择依据无因管理主张管理利益返还,也可以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责任。如果本人选择主张侵权损害赔偿责任,管理人应承担损害赔偿责任。
我国公民传统上认为“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对于“施恩图报”的做法持有蔑视态度,导致无因管理的管理人即使因实施管理行为而遭受损失,也不愿通过法律途径寻求补偿。这种心理状态对于无因管理的发展和法律制度的健全不利。此外,我国法律对无因管理的规定不够明确,导致无因管理行为减少。目前,我国可参照的法律法规只有《民法通则》第93条及其实施意见第132条和142条,法律对无因管理的规定还不够完善。
在现实社会中,我们经常听到或看到类似的报道:“某某因救助落水孩子而自己失去了生命”、“某某因解救被大火围困的儿童而身受重伤,至今还在昏迷当中”、“某某因救护孩子而被汽车撞伤,导致全身瘫痪”等。见义勇为、救死扶伤、乐于助人是中华民族的良好美德和传统,然而英雄们的自身权益往往没有得到保障和合理的补偿,导致见义勇为行为的减少。然而,现在许多案例对无因管理的管理人进行了合理的赔偿或补偿,保障了管理人的合法权益,推动了无因管理的发展。无因管理符合社会进步和发展,符合人类互助的愿望,体现了公平正义的法律精神,反映了社会对维护公序良俗行为的肯定。因此,无因管理行为必然会增加。然而,目前仍然存在许多管理人的合法权益没有得到保证,即使法官判决维护了管理人的合法权益,也很难得到执行。这些见义勇为案例中的英雄们流血又流泪,真实地展现了我国无因管理现状的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