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12-29
1.证券市场行政化监督导致市场行为扭曲
我国证券市场监管是在计划经济背景下形成的,因此监管手段倾向于行政手段和计划管理。这种行政管制与市场参与主体之间存在信息不对称,无法根据市场内在规律进行规制。例如,上市公司再融资的重要条件是公司净资产收益率达到10%,这就意味着监管部门与上市公司之间存在契约关系。上市公司经理作为代理人掌握着公司真实的会计信息。为了获得再融资资格,上市公司可能利用信息不对称和契约不完备性对利润进行操纵,以达到再融资的目的。
2.监管法律法规不健全增加了监管难度
监管所依据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无法跟上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立法方面缺乏统一的规划和系统考虑。尽管政府出台了一系列规范证券市场的法律法规,初步形成了中国证券法规的基本框架,但很多现行法规和条例之间存在矛盾。例如,《证券法》规定国有企业不能炒作上市公司股票,但证监会随后又规定三类企业可以用自有资金在二级市场上交易股票。自有资金和信贷资金的区分难度较大,因此信贷资金不能流入股市的规定难以实施。同时,随着证券市场的快速发展,出现了许多现行法规无法解决的新问题。例如国有股和法人股的上市流通问题,企业收购和资产重组的法律问题等,现有法规未能给出既符合中国国情又接近国际惯例的明确规定。此外,缺乏与《证券法》相配套的实施细则和相关法律,如《证券交易法》、《证券信誉评级法》、《信托法》等,以及《公司法》缺乏有效保护少数股东权益的条款,与国际惯例不符。此外,在国际化、同股同权、信用期货、期权期指交易、场外市场地位等问题上也缺乏明确规定。不完善的证券法规体系不可避免地导致可操作性差等问题。在法律手段运用上,表现为可操作性差、执法力度弱,无法形成完整的证券法规体系,影响了这一重要手段的有效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