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7-17
当事人可以委托代理人进行诉讼,代理人可以是律师或者其他合格的法律专业人士。
当事人可以申请回避法官或者其他审判人员,如果他们有利害关系或者其他可能影响公正审判的情况。
在庭审过程中,原告和被告有权进行辩论,陈述自己的观点和证据,进行辩护和反驳。
当事人不满意一审判决的结果,可以在规定的期限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要求对判决进行审查和改判。
在诉讼过程中,原告可以申请对被告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进行停止,如果认为执行会给自己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原告有权放弃、增加或变更诉讼请求,也可以申请撤诉。被告有权变更或撤销自己所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但没有权利提起反诉。
在庭审中,当事人可以向证人、鉴定人和勘验人员发问,以了解案件的相关情况和证据。
当事人有权查阅庭审材料,包括起诉状、答辩状、证据材料等,以了解案件的进展和相关证据。
当事人有权向人民法院申请采取证据或财产保全措施,以确保案件的顺利进行和保护自己的权益。
当事人在诉讼过程中,应遵守诉讼秩序,服从法庭的指挥,尊重对方当事人的诉讼权利,不实施妨碍诉讼的行为。
当事人应自觉履行判决书、裁定书和行政赔偿调解书的法律效力。
中级人民法院管辖一审行政案件的范围包括确认发明专利的案件、海关处理的案件,以及对国务院各部门或者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所作具体行政行为提起诉讼的重大、复杂案件。
行政案件由最初作出具体行政行为的行政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如果复议机关改变了原具体行政行为,也可以由复议机关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对限制人身自由的行政强制措施不服提起的诉讼,由被告所在地或者原告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因不动产提起的行政诉讼,由不动产所在地人民法院管辖。
如果两个以上人民法院都有管辖权,原告可以选择其中一个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原告向两个以上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提起诉讼,最先收到起诉状的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法院受理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对具体行政行为不服提起的诉讼,包括对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措施、侵犯经营自主权、拒绝颁发许可证和执照、拒绝履行法定职责等行政案件。
不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的情况包括国防、外交等国家行为,行政法规、规章或者行政机关制定、发布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决定、命令,行政机关对行政机关工作人员的奖惩、任免等决定,法律规定由行政机关最终裁决的具体行政行为,以及公安、国家安全等机关依照刑事诉讼法明确授权实施的行为等。
提起诉讼的法定条件包括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认为具体行政行为侵犯其合法权益,有明确的被告,有具体的诉讼请求和事实根据,以及属于人民法院受案范围和受诉人民法院管辖。
人民法院应当组成合议庭对原告的起诉进行审查。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立案;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在规定的期限内裁定不予受理。
如果在规定的期限内无法决定是否受理,应当先予受理;受理后经审查不符合起诉条件的,应当裁定驳回起诉。
如果受诉人民法院在规定的期限内既不立案,又不作出裁定,起诉人可以向上一级人民法院申诉或者起诉。上一级人民法院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应予受理;受理后可以移交或者指定下级人民法院审理,也可以自行审理。
以上规定的期限,从受诉人民法院收到起诉状之日起计算;如果起诉状内容欠缺而被责令补正,从人民法院收到补正材料之日起计算。
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应当在知道作出具体行政行为之日起三个月内提出,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不服复议决定的,可以在收到复议书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复议机关收到申请书,超过两个月不作出决定的,申请人可以在复议期满之日起十五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除非法律另有规定。
行政机关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起诉期限的,起诉期限从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诉权或者起诉期限之日起计算,但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最长不得超过两年。
如果复议决定未告知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诉权或者法定起诉期限,适用上述规定。
公民、法人或者其他组织不知道行政机关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内容的,其起诉期限从知道或者应当知道该具体行政行为内容之日起计算。对涉及不动产的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20年、其他具体行政行为从作出之日起超过5年提起诉讼的,人民法院不予受理。
在行政诉讼中,被告对其作出的具体行政行为承担举证责任。
被告应当在收到起诉状副本之日起10日内提交答辩状,并提供作出具体行政行为时的证据、依据。如果被告不提供或者无正当理由逾期提供,应当认定该具体行政行为没有证据、依据。
原告对起诉符合法定条件的事项承担举证责任,除非被告认为原告起诉超过起诉期限。
在起诉被告不作为的案件中,原告需要证明其提出申请的事实。
在一并提起的行政赔偿诉讼中,原告需要证明因受被诉行为侵害而造成损失的事实。
其他应当由原告承担举证责任的事项,原告也需要提供相应的证据。
人民法院可以根据以下情形停止执行具体行政行为:
1、被告认为需要停止执行的;
2、原告申请停止执行,人民法院认为该具体行政行为的执行会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并且停止执行不损害社会公共利益,裁定停止执行;
3、法律、法规规定停止执行的。
人民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由审判员组成合议庭,或者由审判员、陪审员组成合议庭。
行政案件不适用调解。
经过审理,根据案件的不同情况,人民法院可以作出维持原判、撤销原判、变更具体行政行为、要求被告履行职责等不同的判决。
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证据确凿,适用法律、法规正确,符合法定程序,人民法院会判决维持原判。
如果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存在证据不足、适用法律、法规错误、违反法定程序、超越职权、滥用职权等情形,人民法院会判决撤销或部分撤销,并可能要求被告重新作出具体行政行为。
如果被告不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人民法院会判决其在一定期限内履行。
如果行政处罚显失公正,人民法院可以判决变更。
如果人民法院认为被诉具体行政行为合法,但不适宜维持或驳回诉讼请求,可以作出确认其合法或有效的判决。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一审判决不满意的,可以在判决书送达之日起15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当事人对人民法院第一审裁定不满意的,可以在裁定书送达之日起10日内向上一级人民法院提起上诉。
二审法院对上诉案件进行审理和判决。
如果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适用法律、法规正确,二审法院会判决驳回上诉,维持原判。
如果原判决认定事实清楚,但适用法律、法规错误,二审法院会依法改判。
如果原判决认定事实不清,证据不足,或者违反法定程序可能影响案件正确判决,二审法院会裁定撤销原判,发回原审人民法院重审,也可以查清事实后改判。当事人对重审案件的判决、裁定,可以继续上诉。
一审判决应当在三个月内作出,二审判决应当在二个月内作出。如果有特殊情况需要延长,需要得到上级人民法院的批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