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5 更新时间:2024-01-13
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是指行政诉讼主体提供到法院,用来证明行政程序的合法性及有关案件事实的证据材料中具有违法成份,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行政诉讼证据的合法与否,是我国诉讼法学界对证据的基本特征,即“三性”:客观性、关联性、合法性的通说之一,行政诉讼证据亦为其题中之意。
最高法院的《若干规定》对行政诉讼证据的合法性标准进行了明确,可以或者应当从三个角度来衡量这个标准:一是证据的形式合法,二是证据的取得程序或者取得方法合法,三是不得违反法律的禁止性规定。只有同时具备上述三个要件的证据,才是合法证据。从这一规定理解,只要不具备上述三要件之一的证据,即为非法证据。然而,《若干规定》第57条仅列举了九种非法证据,第58条又进一步将九条之外的非法证据概括地界定为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或侵犯他人合法权益,而且在考量标准上确定为严重违法的证据。由此可知,我国对行政诉讼非法证据作为了缩小解释,并且有相当的灵活性,但同时也为法官在司法过程中的主观考量和自由心证留下了较大的空间。因此,行政诉讼非法证据的含义可以作如下理解:非法证据主要是违反法定程序、法定形式或者其他保护他人合法权益的法律规定而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证据。
根据行政诉讼法和最高法院《若干规定》的界定,判断非法证据的基本标准有两个:一是严重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取得的证据;二是以严重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的方法取得的证据。基于这两个基本标准,《若干规定》第57条列举了九种具体的不能作为定案依据的非法证据,第58条作为概括性的补充规定。但在审判实践中,上述非法证据的表现形式又是多种多样的,归纳起来,行政诉讼非法证据可以分为以下几种:
通过对行政诉讼非法证据的含义及上述表现形式的认知,行政诉讼非法证据的范围可从广义和狭义两个层面加以界定。从狭义上说,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是指非法定的行政主体收集的,或者虽为法定的行政主体但违反法定程序或者通过非法权能取得的证据。从广义上说,行政诉讼非法证据不仅是指违反行政诉讼程序规范取得的证据,还包括其他所有不具备合法性特征的证据。在审判实践中,由于行政案件的复杂性和特殊性,若从狭义上来界定非法证据,经常会出现举证范围受限过大,一些可作为裁判依据的证据被排除,不利于保护行政相对人合法权益的情形。因此,笔者认为应当从广义上理解行政诉讼非法证据排除规则更为妥当。其理由在于:一是行政诉讼制度旨在解决行政争议,设定该规则的立法意图在于有效地保护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的合法权益。而一切不具备合法性的证据都隐藏着侵害行政相对方合法权益的可能性,因而应纳入该规则的“非法证据”范畴。二是程序正义是行政诉讼制度的价值体现,从广义上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便于奉行更为严格的非法证据判断标准,可以更好地实现行政诉讼中的程序正义。三是依据行政法的控制理论,从广义上理解非法证据排除规则,不仅可以规范行政程序中的取证行为,而且可以更有效地控制公权力,防止行政主体违法取证现象的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