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8-19
法律的实现是将纸上的法律转化为行动中的法律,并使其成为人们行为的准则,发挥法律的调整作用的关键。相反,法律执行的失败等于宣告法律无效。
行政强制执行作为法律执行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德国和英美等国家的模式中都能够顺利实现。以德国为例,为了保障行政强制执行程序的顺利进行,《联邦行政强制执行法》确立了两种强制保障制度,即“实力排除反抗”与“代偿强制拘留”。这些制度为行政机关提供了强制力量的支持,确保了行政强制执行的顺利进行。
根据德国的《联邦行政强制执行法》规定,行政机关在实施代履行或直接强制执行措施时,如果义务人进行反抗,行政机关可行使强力排除反抗,警察应提供协助。另外,当执行罚款未缴纳时,行政执行机关可以申请行政法院作出代偿强制拘留命令。这些措施保障了行政强制执行的顺利进行。
在美国,由于社会对法律的崇尚和法院的威望,大多数情况下当事人能够自动履行行政决定。此外,行政机关以其强制力量对行政执行裁判的贯彻实施所给予的有力保障也是原因之一。在需要强制力量保障的情况下,警察负责执行。例如,在20世纪50和60年代,联邦法院要求消除种族隔离的判决受到抵制时,总统可以通过派出军队来保障执行,以维护法院的权威。
在我国台湾地区,行政法常常要求人民履行一定公法上的义务,例如服兵役、纳税或禁建等,这些义务通常通过行政处分来体现。大多数民众会遵守,对于不遵守者,行政机关有可能实施强制措施。因此,执行并非普遍存在的难题。
相比之下,在中国内地,执行难问题一直存在。行政强制执行存在“过滥”和“过软”两方面问题。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界定,执行难是指“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由于种种原因却得不到执行的情形”。在以法院为执行主体、以财产为执行标的的民事裁判和行政法上金钱给付义务裁定的执行中,执行难问题尤为突出。与此相比,在以监狱、看守所等行政机关为执行主体的刑罚强制执行中,执行难问题相对较少。
中国内地以法院为执行主体,但法院所拥有的物质强制力量有限,无法与行政机关相匹敌。另外,非诉行政案件数量庞大,给法院执行工作带来了巨大负担。这导致一些问题的出现,例如法院直接在行政机关设立“执行室”、法院与行政机关联合执法的现象。此外,大量申请法院强制执行的案件得不到及时执行,执行率较低且执行时间较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