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6 更新时间:2024-12-24
(一) 审计风险的定义
我国《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将审计风险定义为:会计报表中存在重大错报或漏报,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审计风险由两方面风险构成: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公允可以接受,但实际上会计报表却存在重大错报的风险;另一方面是审计人员认为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报而不能接受,但实际上是公允的风险。(二) 审计风险的成因
1、审计风险形成的外部原因。(1) 经济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市场经济成份的多元化,企业改组、兼并、重组等行为的不稳定性增加了审计风险。(2) 社会环境对审计风险的影响。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或执行不力,但审计人员未能察觉,增加了审计风险。(3) 法律环境的影响。法律体系不完备或不衔接,审计人员失去统一标准,增加了风险机会。(4) 会计电算化信息系统的广泛使用。电算化会计信息系统的使用增加了审计风险。2、审计风险形成的内部原因。(1) 审计人员的专业水平和素质不高。(2) 审计人员所采用的审计技术方法落后。(3) 被审单位的内部控制机制薄弱。(4) 被审计对象的复杂化。(一) 签订审计约定书环节的风险
签订审计约定书是产生审计风险的源头。(二) 审计抽样的风险
审计抽样方法的正确运用可以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 审计取证环节的风险
审计证据是形成和支持审计意见的基础。(四) 审计报告环节的风险
审计报告是审计的成果,也是追究审计责任和承担审计风险的依据。(一) 加强审计队伍建设,提高审计人员的自身素质
审计人员应强化风险意识,坚持实事求是,树立严谨踏实的工作作风。(二) 优化审计方法
引进以风险为导向的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统筹运用各种方法,提高审计效率和质量。(三) 加强被审计单位的内部控制
被审计单位应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经济活动的合法性和合理性。(四) 健全各项法律法规制度
完善有关审计的法规,明确审计人员的责任和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