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4-22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法律法规体系存在不完善的问题。目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主要依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2009年实施的《食品安全法》,但地方性法律法规和实施细则的配套不足。为了进一步明确各部门的监管职责,完善各环节之间的衔接措施,需要分段把好质量安全源头关、生产关、流通关、入口关,并全面履行质量安全各个环节的监管责任,实施全程监管。此外,各职能部门还需要加强主动沟通,配合协作,做到各司其职,不缺位、不越位、不错位。还需要明确法律依据,确立不合格农产品退市制度。
目前,除了杭州市和金华市,全省其他9个地区的市、县两级都没有设立专职的农产品质量监管机构,而是将监管职能挂靠在科教、产业、执法大队、检测站、绿色食品办等处室。尤其是在乡镇一级,监管人员大多身兼数职,导致管理机构不完善、人员不足,工作缺乏系统性和整体性。这导致了指导服务不力,经常出现违法使用添加禁用物质、滥用农业投入品、质量检测不合格等问题。政府在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的处置上也难以摆脱“见招拆招”的被动局面。
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涉及生产、流通、消费等多个环节,需要多个部门之间的沟通和协调。省食品安全委员会负责全省食品安全工作的综合协调职能,但由于食品安全范围广泛,农产品与其他食品的质量监管要求不同,目前省食安委各成员单位在农产品监管方面尚未形成有效机制,协同作战的合力不够,监管力量不足。例如,2009年3月,某新闻媒体刊登了一篇关于“我省半数黑木耳、香菇重金属超标”的报道,声称该消息来源于浙江省食品安全报告。然而,经过调查,该消息被证实为错误报道。这暴露了目前食品安全监管相关部门之间的沟通协调机制不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