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06
1. 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2. 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不够。
3. 无公害食品生产与销售脱节。
4. 假劣食品流向农村牧区。
5. 监管职能分散,协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6. 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监管工作到位难。
7.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1. 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2. 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3. 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
4.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5. 建立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实现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1. 经营者素质不高,消费者自我保护意识不强。
部分食品经营者法律意识淡薄,唯利是图思想严重,不注重食品质量。而有些消费者在消费时,受个人收入低等因素的制约,首先考虑价格因素,忽视产品的内在品质。
2. 食品安全知识及安全意识不高,食品安全宣传不够。
城镇居民对食品安全的认识相对较高,农村牧区群众食品安全意识较低,自我保护能力低下,间接造成了违法食品有市场需求、违法者有生存空间。
3. 无公害食品生产与销售脱节。
由于无公害食品科技含量高、生产成本大,加之人民群众对其认同度的不高,致使无公害食品销售渠道不畅,价格也没有明显的优势,优质得不到优价,多数生产者及经营者没有见到明显的实惠。
4. 假劣食品流向农村牧区。
随着城市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力度的不断加大,假冒伪劣食品难有藏身之地。一些不法商贩利用农村牧区市场信息闭塞、农牧民消费水平低、缺乏自我保护意识等问题,将过期或将要过期的食品低价倾销到农村牧区市场,致使农村牧区市场成为假冒伪劣食品的集散地。
5. 监管职能分散,协调难的问题依然存在。
从“农田到餐桌”的安全食物链分属工商、卫生、质监、农牧等多个部门监管,由于这些部门管理体制不同,人、财、物的主管部门各有其主,协调难度大。
6. 政府对食品安全经费投入不足,监管工作到位难。
近年来,我国在流通领域食品安全监管方面投入经费少,一些检测设备老化,未能及时更新。抽检经费严重不足,难以及时检验食品质量的真伪,大大制约了食品安全监管工作的开展。
7. 食品安全监管执法难度较大。
目前下岗失业人员较多,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使得就业压力进一步增大。一些经营户流动性大,所售食品来源不明,进货渠道乱,索证索票难,执法难度较大,给食品安全带来了严重隐患。
1. 加强食品源头质量监管,严格市场准入制度。
在现有的生产方式上,逐步引入集约化、规范化管理,对生产过程进行全程监控,确保农产品不受污染,进而保证食品安全。同时,结合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推进监管关口前移,建立一系列制度,严把市场准入关。
2. 加强食品流通、消费领域的监管,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利用抽查、巡查和专项检查等形式,有组织有计划地开展食品安全的监管工作。建立健全对流通领域食品质量的监测制度,并作为强化对食品质量监管的重要手段。推进连锁经营、物流配送、推广食品产销“场厂挂钩”,建立全方位的流通领域监管体系,提高上市食品卫生质量安全水平。
3. 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
加快食品安全信用体系建设,建立食品流通企业行业信用标准,强化食品加工企业、食品市场经营者的责任意识。推动食品市场建立经营者和商品“黑名单”、“黄牌警告”制度。加强对经营者的法制和诚信教育,建立健全保障食品安全的行业自律机制。
4. 建立健全食品安全标准和检验检测体系。
全面建立与食品安全有关的产品和卫生标准,构建食品安全标准体系,并进行公示。充分发挥各部门检测机构的作用,完善检验检测体系,实现资源共享,避免重复建设,保证上市销售食品的卫生质量符合健康标准的要求。
5. 建立一个统一、权威、高效的食品安全监管机构,逐步实现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
成立一个部门或机构专门行使食品安全监管职能,统一组织、协调、管理与食品安全有关各部门的工作,逐步建立现代食品安全控制体系。通过科学的协调一致的监测、监控、执法、科研、教育计划,对食品从生产、加工、包装、储运、销售和进出口等多个环节进行严格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