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10-09
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组织目前并没有代表消费者进行法律诉讼的职能,只能提供咨询服务和法律支持。然而,这种限制对于保护消费者的合法权益来说是不够的。尤其是在群体性消费事件中,一些消费者往往面临举证困难和势单力薄的情况,导致消费维权变得困难。此外,一些垄断行业的“霸王条款”一直存在,单凭个别消费者的力量很难产生影响,这反映了我国现行法律的不足。
因此,21家城市消费维权组织一致建议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修改过程中,积极借鉴其他法律法规的相关规定,明确规定消费者组织可以代表不特定多数消费者行使诉讼权。具体来说,在《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中,可以增加一条规定:消费者组织可以代表受侵害的不特定消费者向法院提起诉讼,针对侵犯不特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
根据相关解释,消费者合法权益的损害不仅指实际损害,还包括潜在的损害。《侵权责任法》和《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经营者有义务保障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如果经营者发现其提供的商品或服务存在缺陷,可能危及消费者的人身和财产安全,应立即向有关行政部门报告并告知消费者,并采取相应措施,如停止销售、警示、召回、销毁等。根据预防原则,消费者合法权益受到“具有危及消费者人身和财产安全危险”的行为侵害,即使没有实际损害也可以提起诉讼。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等损害社会公共利益的行为,可以提起公益诉讼。同时,《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对于侵害众多消费者合法权益的行为,可以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
然而,如果经营者侵害了众多不特定消费者的合法权益,但并没有危害社会公共利益,那么就不适用于提起消费民事公益诉讼。这种情况下,纠纷仍属于消费者个人利益,可以通过代表人诉讼的方式获得救济。当消费者身份尚未确定时,根据《民事诉讼法》第五十三条的规定,法院可以通过公告方式通知权利人,在一定期限内登记参与诉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