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3-09-22
根据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工伤认定书的认定,职工若被确认为职业病,将有资格获得工伤赔偿。一旦职工被鉴定为职业病,即可被认定为工伤,并享受相应的工伤赔偿。工伤赔偿项目包括医疗费、住院伙食补助费、生活护理费、停工留薪工资、交通食宿费、辅助器具费、伤残津贴、一次性伤残补助金、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等。不同的省、自治区、直辖市对一次性工伤医疗补助金和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的标准存在差异。
为了应对当前我国职业病危害的实际情况,需要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这些措施包括:
1.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职业卫生管理体制和信息决策机制,依法管理职业卫生事务。
2. 完善职业病工伤保险机制,确保职工在发生工伤时能够得到相应的保障。
3. 稳定并多渠道地投入职业卫生技术服务资源,通过市场机制合理配置这些资源。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需要调整我国的职业卫生标准体系。这包括调节职业卫生标准体系的内容,使其与国际标准接轨,并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可应用性,以适应我国职业病防治的实际需求。
需要重新整合现有的职业病防治信息网络,进一步完善职业病监测体系。统一职业病和工作相关疾病的统计口径,并与国际接轨和互认。建立系统的职业卫生信息与职业病防治评估体系,通过科学分析信息,加强对职业中毒事故的预测和预警,及时、准确评估职业病防治效果,为职业病防治决策提供准确、科学的依据。同时,建立相关部门之间的分工合作和相互协调的工作机制。
有针对性地开展以尘肺病防治、职业中毒检测检验、诊断、救治、控制以及用人单位职业卫生科学管理为中心的科学研究工作,力争突破我国职业病防治工作的瓶颈,提高职业病防治水平。
按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法》的要求,建设以国家中毒救治为中心,辐射各级地方的重大职业中毒救治体系,做好各种重大职业中毒的预防和应急救治工作。
建立符合我国国情的工作场所健康促进体系。通过工作场所健康促进和健康教育活动,提高用人单位对法律意识的遵守,履行职业病防治工作的法律责任。创造安全、舒适、健康的作业环境,激发用人单位的积极性,推动其在追求经济效益的同时,履行企业的社会责任。普及职业卫生知识,加强劳动者的自我防范意识。
进一步充分认识依靠职业卫生工作的重要性,加强对职业病防治工作的领导,继续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方针。制定和落实职业卫生政策措施,建立完善职业卫生发展的大环境。
根据《职业病防治法》的要求,尽快制定国家职业病防治规划,将职业病防治工作纳入社会经济防治计划,制定方案并组织实施,促进经济发展与职业病防治工作的协调发展。
大力实施职业卫生管理人才培养计划,建立一支既精通业务,又熟谙法律的高素质职业卫生管理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