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3-12-08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的立法宗旨,对于上下班途中受到机动车事故伤害是否认定工伤,需要综合考虑劳动者的“上下班的时间”、“上下班的路线”和“上下班的目的”,以保障工伤事故受害者的利益。
在时间因素上,上下班途中要求在一个合理的时间范围内。根据职工上下班路程的远近、使用的交通工具以及交通状况等因素,在合理的时间范围内都可以认定为上下班时间。即使职工是在工作时间受伤,可能是因为迟到或者早退,公司可以对职工进行处分,但不能因此否认该职工是在上下班途中受到伤害,因为职工仍有可能构成工伤。
此外,需要正确处理条例中规定的上下班与用人单位规定的上下班时间的关系。如果职工在用人单位规定的上下班时间下班,在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伤害,应当认定为工伤。但如果职工违反工作纪律迟到或者早退,在途中遭受机动车事故,仍应认定为工伤。因为在工伤保险中,无论职工有无过错,只要职工发生了工伤事故,都应当享受工伤保险待遇。
根据相关规定,上下班途中的路线要求是在合理时间内经过合理路线,而不是必经路线或者最近路线。合理路线可以是地面路线、地下路线,甚至可以是高空路线(如高架)或者过江河等。只要各种路线能够联系到迅捷、费用低或者安全性好等理由,就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住所地或者上班场所可以有两处以上,有两个不同的方向,在合理的时间内选择任何一处或者任何一个方向,都可以认定为合理路线。绕道路线、交通改道的路线,顺道买菜以及回父母或者子女家的路线,都可以认为是合理路线。但如果下班后故意绕行或者与回家的路线方向大相径庭,或者上下班路程通常需要1个小时,但中途购物花了3个小时,则明显违背了连续性原则,一般不宜认定为工伤。
上下班途中发生机动车事故时,必须是以上下班为目的。如果劳动者在上下班途中从事其他活动,该活动是职工日常生活必需的、合理的要求,并且在合理时间内未改变以“上下班”为目的的合理路线,应当认定为“上下班途中”。目的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否则即使在合理的时间和合理的路线,但不是以上下班为目的,也不宜认定为“上下班途中”。
对于同一工伤事故兼有民事赔偿或商业性人身、人寿保险的情况,一般应按照民事赔偿或商业保险赔偿、社会工伤保险补偿的顺序处理。除了医疗费和丧葬费不重复支付外,其他工伤保险待遇应获得法院支持。
如果劳动者先按工伤事故处理、请求享受工伤保险待遇,那么工伤保险经办机构或用人单位在支付工伤保险待遇后,即取得了劳动者向对工伤的发生负有责任的第三者索赔的权利,可以向第三者行使追偿权。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解释,依法应当参加工伤保险统筹的用人单位的劳动者,因工伤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劳动者或者其近亲属向人民法院起诉请求用人单位承担民事赔偿责任时,应告知其按照《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处理。如果因用人单位以外的第三人侵权造成劳动者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请求第三人承担民事责任时,人民法院应予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