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7 更新时间:2024-01-29
劳动关系终止是指由于用人单位开除、除名、辞退职工或者职工辞职、自动离职而导致的劳动纠纷。开除是用人单位对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屡教不改、不适合继续在该单位工作的劳动者进行的最严厉的行政处分。除名则是用人单位对于无正当理由经常旷工,经批评教育无效,连续旷工超过15天,或者1年内累计旷工超过30天的劳动者进行的行政处分。辞退是指用人单位对于严重违反劳动纪律、规章、规程或者严重扰乱社会秩序但又不符合开除、除名条件的劳动者进行的行政处分。辞职是劳动者主动辞去原职务,离开原用人单位。自动离职是劳动者主动离开原工作岗位并脱离原工作单位。
上述情况均导致劳动关系终止,也是产生劳动纠纷的重要原因。
工资是劳动者付出劳动后应得的报酬,保险包括工伤、生育、待业、养老、病假待遇、死亡丧葬抚恤等社会保险。福利是指用人单位用于补助职工及其家属以及举办集体福利事业的费用。培训是指职工在职期间接受的职业技术培训。劳动保护是指为保障劳动者在劳动过程中获得适宜的劳动条件而采取的各种保护措施。由于上述规定繁杂且涉及劳动者切身利益,容易引发纠纷并导致矛盾激化。
劳动合同是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为确立劳动权利义务关系而达成的一致协议。劳动合同纠纷可能发生在劳动合同的订立、履行、变更和解除过程中。
根据劳动纠纷当事人的多寡和争议内容的共性,劳动争议纠纷还可分为集体劳动纠纷和个人劳动纠纷等。对于仲裁裁决书不服的,应在15日内向法院提起诉讼。逾期未提起诉讼,法院将不再受理。
协商是指劳动者与用人单位就争议问题直接进行协商,寻找解决方案的具体过程。劳动争议的当事人一方为单位,一方为单位职工,因双方已经发生一定的劳动关系,彼此之间相互了解。协商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首选方式,通过自愿达成协议来消除矛盾。实践中,通过协商达成一致解决纠纷的情况非常多且效果良好。然而,协商程序并非处理劳动纠纷的必要程序,双方可以选择协商,也可以不协商,完全出于自愿,任何人都不能强迫。
调解程序是指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向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申请调解的过程。根据《劳动法》规定,单位内可以设立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负责调解本单位的劳动纠纷。调解委员会由单位代表、职工代表和工会代表组成,一般具备法律知识、政策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同时了解本单位的具体情况,有利于解决纠纷。除签订、履行集体劳动合同引发的争议外,其他争议均可由本企业劳动争议调解委员会调解。与协商程序类似,调解程序也是当事人自愿选择的,调解协议也没有强制执行力,如果一方反悔,同样可以向仲裁机构申请仲裁。
仲裁程序是劳动纠纷的一方当事人将纠纷提交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进行处理的过程。仲裁程序具有劳动争议调解的灵活、快捷特点,同时具备强制执行的效力,是解决劳动纠纷的重要手段。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是国家授权、依法独立处理劳动争议案件的专门机构。申请劳动仲裁是解决劳动纠纷的一种选择程序,也是提起诉讼的前置程序,即如果想要在法院打劳动官司,必须先经过仲裁程序,不能直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根据《劳动法》规定,劳动争议当事人对仲裁裁决不服的,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15日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诉讼程序即指当事人不服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裁决后,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的程序。诉讼程序具有较强的法律性和程序性,作出的判决也具有强制执行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