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0
中国汽车进口市场存在垄断行为,主要表现为进口车通过“总代理制”掌控绝对话语权。进口车在中国市场的售价远高于其原产地价格,这并不完全是由于高关税所致。事实上,大部分进口车的排量并未达到最高税率的标准,然而它们在中国的售价却异常高昂。这是因为进口车的总代理制经销模式为其提供了操作价格的空间,成为其在中国市场获取高额利润的“重要庇护伞”。
由于进口车渠道单一,厂商可以限定经销商的最低售价,并以“保护品牌美誉度”的名义进行限制。一旦经销商突破底线,将面临惩罚。这种做法限制了经销商之间基于市场需求的公平竞争,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根据该法第六条和第十四条的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滥用市场支配地位,排除、限制竞争,也不得限定向第三方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
一些厂商还制定了强制搭售的商务政策,要求经销商在批售热销车型的同时搭配销售滞销车型。这增加了经销商的销售压力,以牺牲利润为代价。根据《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的规定,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不得没有正当理由搭售商品,或者在交易时附加其他不合理的交易条件。搭售行为也属于反垄断法遏制的行为之一,但对于“正当理由”的界定还需要进一步阐述。
近年来,经销商的利润主要来自于零部件销售和售后维修服务。然而,大多数厂商对于零部件销售渠道也采取了垄断的经营方式,要求经销商只能销售主机厂的原厂零部件,不得销售其他市场上的零部件。一旦消费者购买了非原厂配件的零部件,将失去保质服务的权益。
此外,汽车厂商对供应原厂备件的供应商也采取了强势态度,不允许供应商直接向市场供应零部件产品,特别是经销商。否则,将采取减单或取消配套资格的惩罚措施。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利润。然而,这种做法违反了《反垄断法》第十七条的规定,禁止具有市场支配地位的经营者没有正当理由限定交易相对人只能与其进行交易或者只能与其指定的经营者进行交易。
综上所述,中国汽车行业存在垄断行为,表现为进口车通过“总代理制”掌控话语权、控制经销商最低售价、强制经销商搭售滞销车型和零部件垄断成为“利润奶牛”。这些行为违反了《反垄断法》的规定,限制了市场竞争,损害了消费者的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