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6 更新时间:2024-08-22
行业垄断是指为保护特定行业的企业及其经济利益而采取的排斥、限制或妨碍其他行业参与竞争的行为。行业垄断具有客观存在的特点。与地区垄断相比,行业垄断具有独特的特点,将其归入地区垄断范畴不仅在理论上,也在实践中显得牵强。
行业垄断者通过多种方式限制他人购买其自己的商品或其指定的其他经营者的商品,包括服务。这种情况多种多样。
行业垄断者通过检验商品质量、性能或拒绝或拖延提供服务、滥用收费等方式,阻碍他人购买、使用其他经营者提供的符合技术标准要求的其他商品。他们还可能对不接受其不合理条件的用户、消费者拒绝、中断或削减供应相关商品,迫使他人购买其指定的商品。
一些行业垄断者与行政机关或公用企业相互串通,借助他人的优势地位实施限制竞争行为。
行业垄断者利用交叉补贴等手段排挤他人的公平竞争。
行业垄断对社会发展是有害的。
(1) 协议或协同行为由多个独立主体构成
垄断协议必须发生在两个或两个以上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之间,具有"多个主体共同行为"的特征,与单个经营者实施的市场垄断行为(如滥用市场支配地位等)区别开来。同时,参与联合的主体应在事实上具有独立性,即要求联合者在事实上具有独立决策能力。否则不能认定为限制竞争行为的联合主体。
(2) 经营者之间存在通谋或协同一致的行为
构成垄断协议的客观要件是经营者从事通谋或协同一致的行为。这种通谋或协同一致的行为可以表现在各方签署的协议、合同、备忘录中,也可以表现在企业团体的决定或决议中,还可以是行为人之间协同一致的行为(即没有书面形式的协议或决定,但出现了高度协调统一的动作,如同一天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集体提高某类产品的价格)。
(1) 横向垄断协议与纵向垄断协议
我国反垄断法禁止具有横向垄断性质的协议。根据该法第13条的规定,禁止具有竞争关系的经营者达成以下垄断协议:固定或变更商品价格、限制商品的生产数量或销售数量、分割销售市场或原材料采购市场、限制购买新技术、新设备或限制开发新技术、新产品、联合抵制交易、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我国反垄断法也禁止具有纵向垄断性质的协议。根据该法第14条的规定,禁止经营者与交易相对人达成以下垄断协议:固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价格、限定向第三人转售商品的最低价格、国务院反垄断执法机构认定的其他垄断协议。
(2) 行业协会限制竞争行为
行业协会应加强行业自律,引导本行业的经营者依法竞争,维护市场竞争秩序。我国反垄断法第11条对行业协会在竞争法上的义务提出了要求。在垄断协议一章中,该法还专门规定了行业协会不得组织本行业的经营者从事禁止的垄断行为。这些规定有效抑制了行业协会的反竞争倾向,并为对行业协会的规范提供了具体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