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1
行政不作为是指行政主体及其工作人员未履行或拖延履行其法定职责的状态。它是行政中的一种违法行为,即行政机关在接受申请后,无正当理由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法定职责的行为。
行政不作为与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在含义性质构成等方面存在差异。为了保障行政相对人的合法权益,必须准确界定这两者的概念并加以区别对待。
行政不作为是与行政行为相对应的一个学理概念。尽管在法律规范中很难找到权威的解释,理论界对其定义也存在分歧。一些学者认为行政不作为包括形式不作为和内容上的不作为,即行政机关在形式上拒绝履行职责,实质上是不履行法定职责。然而,也有学者持反对意见,认为拒绝行为在形式上是一种积极的作为形式,应该被视为行政作为而非行政不作为。他们认为行政不作为应该从行为的外在表现形式和存在状态来界定。作者赞同这种观点。
行政不作为是一种消极的行为方式,指的是行政主体维持现有法律状态不变的行为。它是一种从形式上被人所感知的行政行为,即行政主体已经积极做出了一系列动作,这些动作可以被相对人直观地感知。例如,工商机关对申请办理营业执照的答复或不予答复,无论内容是肯定还是否定,都是可以从形式上感知的。行政不作为维持了原来的权利义务,没有导致相对人权利义务的增减得失。
行政不履行法定职责是指行政主体在履行其行政管理职能的活动中,对已经接受对方申请,要求其履行职权范围相一致的法定职责而明示拒绝履行或拖延履行的行为。行政主体依据法律、行政法规等规定进行与其职权范围一致的行政管理活动,实现其具体行政管理职能所应承担的法定责任。行政主体不履行法定职责直接关系到行政相对人的权利义务,决定了相对人是否被授予权利或被设定义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