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9-10
地域管辖是指行政主体系统中确定同级行政主体之间首次处理行政事务的分工和权限。在行政主体的管辖区域内,由于行政事务的繁杂而导致的分工,行政主体之间的行政事务管辖权会出现交叉、重叠。下面简述如何确定行政诉讼中地域管辖权。
独占行使管辖权是指某一行政事务所确定的管辖权只能归属于一个行政主体,一般不能确定为两个以上行政主体共同管辖。这一原则的法律意义在于,它可以提高行政主体的责任心,避免行政管辖权的互相推诿。
便利行使管辖权是指行政主体能以最低的成本管理行政事务。地域管辖权一般由行政事务发生地的行政主体管辖,这便利具有行政管辖权的行政主体收集证据,走访证人。这一原则的法律意义在于,它既有利于行政主体减轻行政管理的成本,也有利于行政相对人通过行政主体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有效行使管辖权是指确定行政事务的管辖权能确保行政主体实现行政职权的目的,从而产生有利于社会发展的正常秩序。要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地行使管辖权,其管辖的事务必须严格限于公共领域,不能涉足于私人领域,更不能与私人争利。这一原则的法律意义在于,必须严格划定政府的职能,才能有效地确立行政管辖权。
确定级别管辖的标准既要确保行政主体有效处理行政事务,又不能背离法治的精神。以下是确定级别管辖的原则:
县、市级行政主体接近需要处理的行政事务的发生地,了解当地的民风民情,能够充分考量与所处理的行政事务相关的各种因素,从而使行政相对人和当地民众接受所作出的行政决定。将行政事务的管辖级别确定为县、市级行政主体,可为行政相对人行使权利提供许多便利条件,减轻行政相对人的经济负担。县、市级行政主体与行政相对人生活在同一个社会圈内,具有共同的社会习俗、价值观念等认知基础,有利于行政事务的处理决定的执行。
省级以上的行政主体具有较高的业务素质和政策水平,掌握的信息比较丰富,能够对下级行政主体处理行政事务提供业务和政策的指导。省级以上行政主体不介入具体行政事务的处理,可以用更多的时间来考虑宏观的行政管理问题,制定更加切实可行的公共政策,以指导下级行政主体的行政执法活动。
为了确定级别管辖的可行性,法律、法规可以作出相应的变通规定。涉外的行政事务、县、市级行政主体无法处理的行政事务以及涉及多个行政区域的行政事务,都可以根据具体情况作出例外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