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7-10
2003年10月,本市化工厂A与英国贸易公司B签订了一份合资合同,旨在共同组建化工有限公司C。根据合同,合资公司的总投资额为100万美元,注册资本为80万美元,其中A厂出资50万美元,B公司以30万美元的进口设备作为投资。注册资本应在营业执照签发之日起2个月内一次性缴清。
合资公司成立后,A厂向银行贷款420万元人民币,并将资金划入合资公司账户。同时,A厂按照合同规定的义务,在法律手续、基建工程、专利生产技术引进等方面投入了一定资金。然而,B公司只投入了15万美元的进口设备,未按时完成其50%的投资,导致双方发生争议。根据双方合资合同中的仲裁协议,A厂于2004年2月向天津仲裁委员会提出了仲裁申请。
仲裁庭审阅了双方当事人的书面申请、答辩和相关证据材料后,注意到双方仍有继续合作的意愿,并且B公司承诺在一个月内完成投资。仲裁庭认为这是进行调解的良好机会。然而,A公司对调解持有疑虑,因为B公司是外国法人,一旦其不自觉履行调解协议,申请强制执行将变得困难。
该案的首席仲裁员是一位资深教授、国际经济专业的博导和涉外仲裁员。他向A公司详细解释了涉外仲裁案件的执行问题。根据1958年签署的《关于承认和执行外国裁决公约》(即纽约公约),涉及仲裁裁决书的执行问题得到了明确规定,但未涉及调解书的执行。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仲裁法》第五十一条的规定,达成调解协议后,仲裁庭应制作调解书或根据协议结果制作裁决书,调解书与裁决书具有同等法律效力。为解决A公司对执行问题的担忧,公司可以请求仲裁庭根据调解协议的内容制作裁决书。
首席仲裁员的解释消除了A公司的顾虑,最终促成了双方当事人的调解协议,并由仲裁庭出具了裁决书。
天津仲裁委员会滨海分会地址:天津经济技术开发区第二大街9号B区五楼,联系电话:25204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