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1-18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的规定,当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停工接受工伤医疗时,停工留薪期内,职工的原工资福利待遇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但在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的情况下,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一旦工伤职工评定了伤残等级,将停发原待遇,并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如果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要继续治疗,将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所在单位将负责提供护理服务。
1. 当用人单位的员工发生伤(亡)事故后,如果用人单位未按规定出具事故报告并申请工伤认定,受伤员工本人或其亲属可以向属地参保或企业营业执照注册所在地的劳动保障局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同时,个人申请工伤认定需要携带以下材料:
2. 员工和用人单位有效的书面劳动合同或事实劳动关系证明。
3. 《职工工伤认定申请书》。
4. 员工本人的身份证和工作证(或工卡)。
5. 受伤员工或用人单位提供的伤(亡)事故情况材料(如实叙述事故发生经过)。
6. 相关的旁证材料(如目击证人的书面证明材料、现场记录、照片、口供记录等)。
7. 道路交通事故责任认定书、常住地址证明材料等(如果是交通事故)。
8. 其他工伤认定所需的材料。
9. 如果是亲属提出工伤认定申请,还需要提供受伤员工的委托证明和亲属关系证明。
根据工伤赔偿标准,职员在受工伤后,用人单位需要支付工伤赔偿金。当职工发生事故受伤后,无论是用人单位还是受伤职工本人,在积极治疗的同时,首先要确保在规定的期限内申请工伤认定,这是保障受伤职工合法权益的前提。用人单位需要在规定的期限内办理工伤申报手续,否则很难获得工伤认定。根据我国《工伤保险条例》的规定,职工应在事故伤害发生之日或被诊断、鉴定为职业病之日起30日内向统筹地区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提出工伤认定申请。在特殊情况下,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同意,申请时限可以适当延长。
综上所述,对于尚未确定为工伤期间的待遇工资,单位仍需支付。一旦被认定为工伤,职工将享受所有待遇。如果用人单位不支付这笔工资,职工可以向劳动部门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