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6 更新时间:2023-03-16
1.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工作原因受到事故伤害;
2. 工作时间前后在工作场所内,从事与工作有关的预备性或者收尾性工作受到事故伤害;
3. 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场所内,因履行工作职责受到暴力等意外伤害;
4. 患职业病;
5. 因工外出期间,由于工作原因受到伤害或者发生事故下落不明;
6. 在上下班途中,受到非本人主要责任的交通事故或者城市轨道交通、客运轮渡、火车事故伤害;
7. 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应当认定为工伤的其他情形。
1. 工伤认定:劳动者在工作时间和工作岗位上中暑死亡或中暑后48小时内经抢救无效死亡的,视为工伤,享受工伤保险待遇。此外,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突发疾病,并且在48个小时之内没有抢救过来的状况,经认定以后也可按照工伤处理。
2. 高温天气作业限制:不得安排怀孕女职工、未成年工等人群在35℃以上的高温天气作业。用人单位违反国家有关法规、危害劳动者身体健康,问题严重的,按照国家有关法规追究用人单位及其负责人的相应责任。
3. 高温津贴发放:用人单位安排劳动者从事高温作业或在35℃以上高温天气作业的,应向劳动者发放高温津贴,并纳入工资总额。高温津贴标准由省级劳动保障行政部门会同有关部门制定,并适时调整。因高温天气停止工作、缩短工时的,用人单位不得扣除或降低劳动者工资。
4. 劳动时间限值:国家规定了高温作业允许持续接触热时间的限值,根据劳动强度的轻度、中等和重度三种情况,要求职工在不同的高温下都要保证有不同的劳动休息时间。
5. 工作场所保护措施:用人单位应根据生产特点和具体条件,采取合理安排工作时间、轮换作业、适当增加高温作业人员的休息时间和减轻劳动强度、减少高温时段室外作业等措施。
6. 监督检查和处罚:相关部门、用人单位责任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对用人单位遵守相关法律法规、落实工作场所各项防暑降温措施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依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对违法行为予以处罚。
综上所述,中暑死亡属于工伤范畴,提醒用人单位在夏季炎热天气中妥善安排职工工作时间,并采取相应措施减轻高温作业的风险。劳动者也应自我保护,做好防暑降温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