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05-18
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雇佣关系中不存在工伤这一概念。然而,如果在雇佣关系中雇员受伤,雇主应该承担相应的赔偿责任。工伤需要经过有关部门的鉴定,并评定残疾程度后按照有关标准进行赔偿。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九条规定,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对他人造成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如果雇员故意或者重大过失导致他人受伤,雇主和雇员应当共同承担赔偿责任。雇主可以向雇员追偿。所谓“从事雇佣活动”是指在雇主授权或者指示范围内从事生产经营活动或者其他劳务活动。如果雇员的行为超出授权范围,但与履行职务有内在联系,也应当视为“从事雇佣活动”。
根据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审理人身损害赔偿案件适用法律若干问题的解释第十一条规定,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遭受人身损害,雇主应当承担赔偿责任。而如果是雇佣关系以外的第三人造成雇员的人身损害,赔偿权利人可以要求第三人承担赔偿责任,也可以要求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如果雇主承担赔偿责任后,可以向第三人追偿。如果雇员在从事雇佣活动中因安全生产事故遭受人身损害,发包人或分包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接受发包或分包业务的雇主没有相应资质或安全生产条件,发包人或分包人应当与雇主共同承担赔偿责任。
需要注意的是,适用《工伤保险条例》调整的劳动关系和工伤保险范围的情况不适用上述规定。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三条规定,职工因工作遭受事故伤害或患职业病需要暂停工作接受工伤医疗时,在停工留薪期内,原工资福利待遇保持不变,由所在单位按月支付。
停工留薪期一般不超过12个月。如果伤情严重或情况特殊,经设区的市级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可以适当延长,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12个月。在评定伤残等级后,停发原待遇,按照相关规定享受伤残待遇。如果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满后仍需治疗,可以继续享受工伤医疗待遇。
对于生活不能自理的工伤职工,在停工留薪期需要护理时,由所在单位负责提供护理服务。
根据《工伤保险条例》第三十四条规定,已评定伤残等级并经劳动能力鉴定委员会确认需要生活护理的工伤职工,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按月获得生活护理费。
生活护理费根据工伤职工的生活自理能力情况分为完全不能自理、大部分不能自理和部分不能自理三个等级,分别支付统筹地区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50%、40%和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