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8-05
国际商事仲裁协议是指当事人各方同意将他们之间确定的不论是契约性或非契约性的法律关系上已经发生或可能发生的一切或某些争议提交仲裁的协议。我国学界普遍认为,书面的国际商事仲裁协议主要分为三种类型,即仲裁条款、仲裁协议书和其他表示提交仲裁的文件。因此,在我国商事仲裁理论中,通常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问题归结为仲裁条款的独立性。
学者普遍认为,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种类可以多样,它们都表明了双方当事人自愿将合同法律关系的争议交付仲裁解决的意愿,都是针对合同法律关系而起作用的,仅就此意义上,仲裁协议具有从属于主合同的性质。对于在争议发生后双方当事人单独订立的仲裁协议书、以及在争议发生之前或之后双方当事人的其他表示提交仲裁的书面文件,这两大类仲裁协议与主合同相互分离,从形式到内容都独立于主合同。因此,各国法律都确认其有效性不受主合同效力的影响。即使争议的双方当事人所订立的主合同无效或失效,仲裁庭仍可依据提交仲裁的仲裁协议对案件行使管辖权,并最终作出裁决。
然而,在国际商事交往中,为了使国际商事得到及时妥善的解决,当事人通常在国际商事合同中订立争议解决条款。对于以仲裁条款形式出现的仲裁协议,在理论和实践中产生了一个问题:当包含有仲裁条款的国际商事合同被确认为无效或失效时,作为合同一部分的仲裁条款是否仍然有效?换言之,当事人能否依据一份无效合同中所包含的仲裁条款提请仲裁?仲裁庭能否据此取得对争议案件的管辖权?这就是仲裁条款的独立性问题。
然而,我认为我国商事仲裁理论对于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问题的研究思路过于狭隘,得出的结论过于肤浅。要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问题,必须超越国际商事仲裁理论的限制,从整个民事程序法乃至整个程序正义理论的视角来重新审视国际商事仲裁协议的独立性问题。我认为,仲裁协议的独立性问题,从根本上讲,并不直接取决于仲裁协议的具体表现形式,而是取决于仲裁协议的特殊本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