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3-12-24
在法律上,欺诈方的主观故意是指其明知所提供的信息是虚假的,且知道这将导致对方错误地理解情况,却故意希望或容忍这种结果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欺诈方的主观故意是明显的,也很容易确定,但在少数情况下可能较为困难。例如,销售者向消费者陈述产品时,并不能确定陈述的真实性,但仍然作出陈述,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在这种情况下,销售者具有欺诈的故意,因为销售者无法确定陈述的真实性,也就不能提供真实的事实给消费者。销售者在陈述时应该意识到,如果陈述的事实是虚假的,会导致消费者产生错误认识。因此,可以认定销售者具有欺诈他人的故意。
欺诈行为通常表现为故意告知对方虚假情况,或者故意隐瞒真实情况,以引导对方作出错误的意思表示。故意告知虚假情况指的是陈述虚假事实,例如将劣质产品宣称为优质产品;故意隐瞒真实情况则是指销售者有义务向消费者如实告知真实情况,但故意不告知。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经营者应当向消费者提供真实的商品或服务信息,不得进行误导性的虚假宣传。因此,经营者有义务如实告知消费者有关商品的真实信息,这是法律规定的义务,经营者必须履行。违反这一义务将构成欺诈行为。
被欺诈一方因为欺诈而陷入错误,并因此做出了错误的意思表示。例如,在商场以打折促销的方式销售过期商品,并在店堂告示中明确告知消费者“打折商品,售出恕不退换”。消费者购买后发现商品已过期,要求退货并赔偿。商场常常以已在告示中明确告知消费者为由进行抗辩。然而,打折商品与非打折商品在质量等方面必然存在差别,无论是否打折,商场都必须保证商品质量,包括不得销售过期商品。这是商场的法定义务,而不是合同义务。商场不能通过店堂告示来免除不得销售不合格商品的法定义务。因此,如果商场销售过期商品,并且仍然公开销售,可以认定商场知道商品过期的事实。商场主张消费者购买时不可能不注意到商品的保质期,消费者购买过期商品,要么是由于自己疏忽没有注意到保质期,要么是故意购买以谋取不当利益。然而,法律并没有规定销售者购买商品时必须履行注意义务或检查保质期的义务。因此,消费者没有违反注意义务,也不应承担相应的法律后果。此外,即使消费者知道购买的商品是过期的,销售者的行为仍然构成欺诈。销售者应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的规定承担双倍赔偿责任。只有在销售者能够证明消费者故意知假买假的情况下,销售者的行为才不构成欺诈,但销售者只需承担欺诈无效的法律后果,双方应返还财产,销售者不需要承担消费者权益保护法规定的双倍赔偿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