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7-03
根据我国《民法通则》和《合同法》的规定,任何合同都必须以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为基础,并以产生一定的法律效果为目的。因此,行为人在缔约时必须具备正确理解自己行为的性质和后果,独立表达自己的意思的能力,即具备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
民事行为能力的要件,在学理上被称为有行为能力原则或主体合格原则。我国将自然人的民事行为能力分为三类:无民事行为能力、限制民事行为能力和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与传统合同一样,电子合同的当事人在缔约时不仅要具有相应的民事行为能力,还要具有相应的缔约能力。这是为了保护当事人的利益,维护社会经济秩序。
在传统的面对面交易中,当事人可以凭直观感觉判断对方是否具有完全缔约能力。然而,在电子合同订立的过程中,确认当事人的权利能力和行为能力具有相当的难度。
对于不具备完全缔约能力的人,其所缔结的合同是否有效尚未形成一致的看法。因此,有学者对网络交易中当事人行为能力的理论基础提出了质疑。
在实践中,通常采用的解决办法是要求对方提交真实的个人资料并声明对资料的真实性负责。然而,传统合同法对于这些资料的法律效力并没有相关规定。
也有学者认为,在电子交易中应该抛弃“行为能力原则”,而直接以双方意思表示一致作为判断电子合同成立和生效的要件。
笔者认为,彻底抛弃行为能力原则无法保证当事人意思表示的真实性,因而不利于保护合同缔约人的利益。然而,在一方当事人提交虚假个人资料的情况下,若对方当事人出于对该资料的合理信赖而与之签订了合同,则应承认此合同的合法效力。
当然,鉴于电子交易的特殊性,对这类问题仍应进行深入而细致的理论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