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台不良资产是否需要上诉
点击数:18 更新时间:2024-10-26
不良资产,在金融机构是指借款人不能按期、按量归还本息的贷款。P2P被定义为信息中介,而非信用中介,理论上不应该有自己的不良资产。但是,由于行业发展经历了不断试错的过程,平台或多或少有刚性兑付的历史,在投资者风险教育匮乏的年代,如果让投资者自担风险,那么平台或许将面临更加危险的“经营风险”。在这样的市场环境下,对于借款人违约的债务,平台可能会有选择的代担风险。对于平台的不良资产,如果处置得当,除了经济损失的挽回,还可增加资产的流动性。流动性往往是金融行业的命脉。
常规处置无效时,平台不良资产究竟要不要诉?
P2P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
P2P不良资产的处置方式与传统金融机构相似,包括依法收贷和资产处置两类。资产处置包括催收、重组、债权转让、委托处置、资产证券化、债转股、其它转让渠道等方式。依法收贷是指采取法律途径,通过诉讼、仲裁、申请支付、申请执行等方式确立债权的合法性,回收债权。
常规资产处置无效
当常规资产处置无效,或者出现借款诈骗、恶意欠款、借款人失联等情况时,应采用法律手段介入。法律手段是最后一道防线,无论是否能成功回收债权,通过将"老赖"列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仍然能起到一定的惩罚作用。然而,即使有《关于印发对失信被执行人实施联合惩戒的合作备忘录的通知》对失信被执行人下了12道杀手锏,但对于P2P不良资产处置来说,法律途径并未大大简化。由于法律滞后和早期交易结构不规范等问题,导致P2P借贷诉讼中常常遇到法律关系认定和电子证据认定等难点。此外,过高的法院曝光率也可能引发更严重的问题。对于网络借贷法律从业者来说,设计每一种交易结构和交易文件时都应充分考虑法律处置的可能性。
法律关系的合法性
在P2P交易模式下,形成的是借贷双方的民间借贷法律关系。借方逾期还款构成违约,贷方具有诉讼主体资格。然而,当平台或第三方代为履行还款义务时,理论上应取代贷方成为诉讼主体,但法律对实际债权人的资格有限制。例如,平台作为债权受让人是否与信息中介的角色相冲突,债权转让的通知是否有效送达,债权转让是否与最初的贷方达成协议等。在实践中,法院对涉及互联网金融的案件审理非常谨慎,一旦对某一环节存疑,可能会构成胜诉的障碍。因此,在定位交易关系时,应优先考虑法律层面。
电子证据的充分性
P2P交易通过网络完成,交易过程都有电子数据记录。在诉讼时,主要依赖电子证据,其证据力取决于其客观真实性、关联性和合法性。同时,电子证据之间还需构成完整的证据链。除此之外,引入电子签名第三方认证、辅助加密或保密功能、二维码、时间戳、水印、短信通知等方法,也有利于加强证明力。
法院曝光率的适度性
在某大平台因向地方法院提交的案件过多而被认为存在巨额资金来源无法准确查询的情况下,法院移送公安机关进行调查。这个事件虽然看似偶然,但实际上是必然事件。如果平台以自有资金垫付还款,尚可算作"合规",但超出平台垫付资金能力的情况下,法院有理由怀疑其资金来源。此外,即便垫付资金来源合法,诉讼也可能引发平台经营风险,得不偿失。因此,在诉讼时,平台首先要考虑的是适度性问题,即使已超出法律范畴,适度性诉讼考验的是平台的法律智慧,是一种法律上的"情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