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7 更新时间:2024-09-06
2006年8月27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企业破产法》(以下简称《破产法》)经过多方利益的权衡与博弈之后正式生效施行,成为中国第一部现代意义的市场经济的破产法。作为一种市场退出法,《破产法》的颁布和施行对于建立和健全社会主义法治化的市场经济体系具有重要意义。
《破产法》第一条明确规定了其立法宗旨,即为公平清理债权债务,保护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作为一种集体清偿机制,《破产法》为市场经济主体提供了可预期的法律规则,统一了市场交易标准,为债权人、债务人及各种主体处理债权债务关系提供了法律安排。通过破产程序,债权人可以在债务人丧失完全清偿能力时实现公平清偿,解决多数债权在有限财产上发生竞合的清偿矛盾,从而维护全体债权人和债务人的合法权益及社会利益,保障经济秩序。
根据《破产法》第三十条的规定,破产申请受理时属于债务人的全部财产以及破产申请受理后至破产程序终结前债务人取得的财产都被视为债务人财产。同时,根据第一百零七条第二款的规定,债务人被宣告破产后称为破产人,债务人财产称为破产财产,人民法院受理破产申请时对债务人享有的债权称为破产债权。
值得注意的是,《破产法》将企业破产宣告前已作为对外债务担保的财产纳入破产程序,即使已作为担保物的财产也须按照破产财产来管理和分配清偿。此外,为了保护债权人利益、职工和国家权益,破产法还设置了撤销权与无效行为制度。根据第三十一条和第三十二条的规定,管理人有权请求人民法院撤销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一些行为,如无偿转让财产、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等。同时,根据第三十三条的规定,为逃避债务而隐匿、转移财产或虚构、承认不真实的债务的行为也被视为无效。
通过以上规定,《破产法》保证了破产时债务人财产的完整性,有利于债权人和其他利益主体权益的最大化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