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5-19
我国《企业破产法》设立了一系列保障债权人权益的机制,以确保债务人无法通过破产程序逃避债务。这些机制主要包括:
只有在企业法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并且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况下,法院才会宣告债务人破产。同时,法院也会对债务人是否符合破产条件进行严格审核。对于伪造债务、企图通过破产损害债权人利益的债务人,法院将不会受理或驳回破产申请。
在裁定受理破产申请后,法院将指定专业的破产管理人接管债务人的财产。在破产程序中,管理人既接受法院的指导,又要接受债权人会议的监督。管理人不仅要清理债务人的资产,还要编制财产分配方案。因此,管理人的地位非常重要。
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涉及债务人财产的以下行为:
(1) 无偿转让财产
(2) 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进行交易
(3) 对没有财产担保的债务提供财产担保
(4) 对未到期的债务提前清偿
(5) 放弃债权
在法院受理破产申请前六个月内,如果债务人有“不能清偿到期债务,且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况,仍对个别债务人进行清偿,管理人有权请求法院撤销。
(1) 企业董事、监事和高级管理人员如果违反忠实义务、勤勉义务,导致企业破产,将依法承担民事责任。这些人员在破产程序终结之日起三年内不得担任任何企业的董事、监事或高级管理人员。
(2) 债务人(故意或重大过失)如果实施可撤销行为、隐匿、转移财产、虚构债务或承认不真实的债务,损害债权人利益,债务人的法定代表人和其他直接责任人员将依法承担赔偿责任。
自新破产法实施以来,破产案件数量并没有如预期增加,相反,从每年1万余件逐年减少至每年七八千件、三四千件,直到去年的1千余件。这一数据表明我国需要破产制度。破产制度是成熟市场经济的标志,在正常的市场中,企业的进出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根据企业登记主管部门发布的信息,每年因各种原因被责令关闭、吊销的企业数量非常庞大,并且呈逐年上升趋势。这些企业中有相当一部分符合破产条件,本应通过破产程序合法退出市场。然而,最终它们只是选择了关门、跑路来逃避责任,导致僵尸企业越来越多,严重扰乱了正常的市场管理秩序,也无法保护债权人的利益。
对于符合破产条件的企业法人,如果法律不允许其破产,只会纵容债务人逃避债务,最终也将损害债权人的利益。相反,如果能引导符合条件的企业进入破产程序,既可以规范、畅通企业的退出渠道,又可以确保债权人获得公平的受偿机会。
只有在企业法人无法偿还到期债务,并且其资产不足以清偿全部债务或明显缺乏清偿能力的情况下,法院才会宣告债务人破产。当然,法院在判断债务人是否符合破产条件时会进行严格审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