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5 更新时间:2024-09-26
1. 申诉
劳动争议申请仲裁的时效期间为一年。仲裁时效期间从当事人知道或者应当知道其权利被侵害之日起计算。当事人一方向对方主张权利、请求权利救济或对方同意履行义务时,会中断仲裁时效期间。中断时效后,仲裁时效期间重新计算。如果因不可抗力或其他正当理由,当事人不能在一年内申请仲裁,仲裁时效会中止。中止时效的原因消除后,仲裁时效期间继续计算。对于因拖欠劳动报酬引发争议的劳动关系,劳动者申请仲裁不受一年时效期间的限制。但是,如果劳动关系已经终止,劳动者需要在劳动关系终止之日起一年内提出申请。
申请人需要以书面形式提交仲裁申请,并按被申请人的人数提交副本。
仲裁申请书应当包括以下内容:
(1) 劳动者的姓名、性别、年龄、职业、工作单位和住所,用人单位的名称、住所以及法定代表人或主要负责人的姓名和职务;
(2) 仲裁请求和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
(3) 证据和证据来源,证人的姓名和住所。
如果书写仲裁申请存在困难,可以口头申请,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会将口头申请记录在笔录中,并告知对方当事人。
2. 立案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仲裁申请后的五天内,如果认为符合受理条件,会受理申请并通知申请人;如果认为不符合受理条件,会书面通知申请人不予受理,并说明理由。对于仲裁委员会不予受理或逾期未作出决定的情况,申请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后,需要在五天内将仲裁申请书副本送达被申请人。
被申请人收到仲裁申请书副本后,应当在十天内向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提交答辩书。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收到答辩书后,应当在五天内将答辩书副本送达申请人。如果被申请人未提交答辩书,不会影响仲裁程序的进行。
3. 调解
当事人可以书面或口头申请劳动争议调解。口头申请时,调解组织应当当场记录申请人的基本情况、申请调解的争议事项、理由和时间。
调解劳动争议时,应当充分听取双方当事人对事实和理由的陈述,耐心疏导,帮助其达成协议。如果调解达成协议,应当制作调解协议书。
调解协议书需要由双方当事人签名或盖章,经调解员签名并加盖调解组织印章后生效。对双方当事人具有约束力,当事人需要履行。
如果劳动争议调解组织在收到调解申请后十五天内未达成调解协议,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如果达成调解协议后,一方当事人在协议约定期限内不履行调解协议,另一方当事人可以依法申请仲裁。
4. 开庭审理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对劳动争议案件实行仲裁庭制。仲裁庭由三名仲裁员组成,其中设有首席仲裁员。对于简单的劳动争议案件,可以由一名仲裁员独任仲裁。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需要在受理仲裁申请后的五天内,书面通知当事人仲裁庭的组成情况。
仲裁庭需要在开庭前五天将开庭日期和地点书面通知双方当事人。如果当事人有正当理由,可以在开庭前三天请求延期开庭。是否延期由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决定。
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后,如果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可以视为撤回仲裁申请。
被申请人收到书面通知后,如果无正当理由拒不到庭或未经仲裁庭同意中途退庭,可以缺席裁决。
仲裁庭认为需要鉴定的专门问题,可以交由当事人约定的鉴定机构进行鉴定。如果当事人没有约定或无法达成约定,由仲裁庭指定鉴定机构进行鉴定。根据当事人的请求或仲裁庭的要求,鉴定机构应当派鉴定人参加开庭。当事人经仲裁庭许可,可以向鉴定人提问。
当事人在仲裁过程中有权进行质证和辩论。质证和辩论终结时,首席仲裁员或独任仲裁员应当征询当事人的最后意见。
如果当事人提供的证据经查证属实,仲裁庭应当将其作为认定事实的依据。
如果劳动者无法提供由用人单位掌握管理的与仲裁请求有关的证据,仲裁庭可以要求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提供。如果用人单位在指定期限内不提供,应当承担不利后果。
仲裁庭需要将开庭情况记录在笔录中。如果当事人或其他仲裁参与人认为对自己陈述的记录有遗漏或差错,有权申请补正。如果不予补正,应当记录该申请。笔录需要由仲裁员、记录人员、当事人和其他仲裁参与人签名或盖章。
5. 裁决
仲裁庭对劳动争议案件进行裁决,应当在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受理仲裁申请之日起四十五天内结束。如果案情复杂需要延期,可以经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批准并书面通知当事人,但延长期限不得超过十五天。如果逾期未作出仲裁裁决,当事人可以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仲裁庭对劳动争议案件的一部分事实已经清楚,可以先行对该部分事实进行裁决。
裁决应当根据多数仲裁员的意见做出,少数仲裁员的不同意见应当记录在笔录中。如果仲裁庭无法形成多数意见,裁决应当根据首席仲裁员的意见做出。
裁决书应当包括仲裁请求、争议事实、裁决理由、裁决结果和裁决日期。裁决书由仲裁员签名,并加盖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印章。对于对裁决持不同意见的仲裁员,可以签名也可以不签名。
如果劳动者对仲裁裁决不服,可以在收到仲裁裁决书之日起十五天内向人民法院提起诉讼。如果期满不起诉,裁决书将发生法律效力。
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同级工会代表和用人单位方面的代表组成。劳动争议仲裁委员会主任由劳动行政部门代表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