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2 更新时间:2024-04-11
当原告死亡时,需要等待其近亲属表明是否参加诉讼。当原告丧失诉讼行为能力且尚未确定法定代理人时,也需要中止审理。
如果作为一方当事人的行政机关、法人或其他组织终止或尚未确定权利义务承受人,需要中止审理。
当一方当事人因不可抗力的事由无法参加诉讼时,可以中止审理。
如果案件涉及法律使用问题,需要送请有权机关作出解释或确认,可以中止审理。
当案件的审判需要以相关民事、刑事或其他行政案件的审理结果为依据,而相关案件尚未审结时,可以中止审理。
除以上情况外,还有其他应当中止诉讼的情形。一旦中止诉讼的原因消除,可以恢复诉讼。
管辖权异议案件是指诉讼当事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事诉讼法》第一百二十七条的规定,在答辩期内对人民法院受理的案件提出对管辖权的异议,并要求人民法院进行审查和裁定的案件。在起诉时,原告可能会利用自己作为诉讼发起者的优势规避法律,选择向最有利于自己的法院起诉。在立案审查阶段,法官仅根据原告提供的材料进行程序性审查,这种判断不能使法院完全排除自己无权管辖的案件。因此,被告有权在合理期限内提出不服该院管辖的主张和意见。随着当事人法律意识的增强,此类案件越来越多,相关问题也越来越明显。
目前的管辖权异议制度具有明显的行政职权特征,对提出条件、处理程序、证据提出和质证、认证等方面缺乏详尽的规定。这导致在司法实践中出现了当事人滥用管辖权异议权利、诉讼过分迟延、处理程序不规范和当事人丧失自主决定权等问题。一方面,这妨碍了正常的诉讼活动,另一方面也引起了部分当事人的不满。
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27条的规定,管辖权异议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即15日内。然而,从前文对管辖权异议主体和客体的分析可知,这一规定是不合理的。首先,从法条上看存在逻辑性错误,因为管辖权异议的主体包括原告、被告和第三人,而只有被告才提交答辩状。其次,这一规定也缺乏灵活性,例如中途参加诉讼的共同诉讼人和第三人应在何时提交异议?针对不同的主体,应制定相应的规定。有学者建议借鉴国外立法经验,总体上规定当事人应在案件审理之前或法庭辩论终结前提出管辖权异议,对于中途参加诉讼的当事人,可作特别规定,即在接到法院正式通知可以提出管辖权异议的通知后十日内提出。
中止审理是指人民法院在受理案件后,在作出判决之前,出现了一些情况导致无法继续进行审判的情况,决定暂时停止案件审理,待相关情况消失后恢复审判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