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手律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诉与仲裁指南 > 民事诉讼参加人法律知识

最高人民法院印发《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通知

点击数:0 更新时间:2025-04-02

 
366858

一、坚持刑事诉讼基本原则,树立科学司法理念

1.尊重和保障人权原则:尊重被告人的诉讼主体地位,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等诉讼权利,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

2.依法独立行使审判权原则: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不受舆论炒作、当事方上访闹访和地方“维稳”等压力的影响。

3.程序公正原则:自觉遵守刑事诉讼法有关规定,严格按照法定程序审判案件,保证准确有效地执行法律。

4.审判公开原则: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和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审判过程和裁判文书依法公开。

5.证据裁判原则:以证据为根据,依照法定程序审查、认定证据,适用证据确实、充分的证明标准。

二、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强化证据审查机制

6.定罪证据不足的案件,应当坚持疑罪从无原则,依法宣告被告人无罪,不得降格作出“留有余地”的判决。

7.重证据,重调查研究,切实改变“口供至上”的观念和做法,注重实物证据的审查和运用。

8.排除刑讯逼供或者非法方法收集的被告人供述。

9.未通过指纹鉴定、DNA鉴定等方式与被告人、被害人的相应样本作同一认定的现场遗留证据,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三、切实遵守法定诉讼程序,强化案件审理机制

10.庭前会议归纳事实、证据争点,重点调查有异议的证据。

11.以庭审为中心,事实证据调查在法庭,定罪量刑辩论在法庭,裁判结果形成于法庭。

12.证据未经当庭出示、辨认、质证等法庭调查程序查证属实,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13.依法应当出庭作证的证人没有正当理由拒绝出庭或者出庭后拒绝作证,其庭前证言真实性无法确认的,不得作为定案的根据。

14.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在庭审中的发问、质证、辩论等诉讼权利。

15.定罪证据存疑的,应当书面建议人民检察院补充调查,逾期未提交书面材料的,应当根据在案证据依法作出裁判。

四、认真履行案件把关职责,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16.合议庭成员共同对案件事实负责,承办法官为案件质量第一责任人。

17.审判委员会讨论案件,委员依次独立发表意见并说明理由,主持人最后发表意见。

18.原判事实不清、证据不足,第二审人民法院查清事实的,不得发回重新审判。

19.不得通过降低案件管辖级别规避上级人民法院的监督,不得就事实和证据问题请示上级人民法院。

20.复核死刑案件,应当讯问被告人,听取辩护律师意见,调查核实存疑证据。

21.重大、疑难、复杂案件,不能在法定期限内审结的,应当依法报请延长审理期限。

22.建立科学的办案绩效考核指标体系,不以单项考核指标评价办案质量和效果。

五、充分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建立健全制约机制

23.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不得参与公安机关、人民检察院联合办案。

24.保障辩护人会见、阅卷、调查取证等辩护权利,准许辩护人调取可能证明被告人无罪、罪轻的证据。

25.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可以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基层群众代表等旁听观审。

26.对确有冤错可能的控告和申诉,应当依法复查,及时纠正错误的判决、裁定。

27.建立审判人员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对违反审判工作纪律或者徇私枉法的行为追究责任。

坚决守住防范冤假错案的司法底线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就该意见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问:最高人民法院针对防范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问题专门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是基于什么背景,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刑事司法的目的在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权,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打击与保护必须并重,如果失之偏颇,就会背离刑事司法的目标。强调保护忽视对犯罪的打击,将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打击忽视保护,就有可能产生冤假错案,司法就会失去公信力和权威。今年7月份,中央政法委为了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下发《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更加具体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规定》的精神和要求,有效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最高人民法院经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各级法院和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近日,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健全错案防止机制。可以说,《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意见》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打牢防范冤假错案的观念基础。实践表明,错误的执法理念和司法观念,是导致冤假错案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彻底纠正那些不符合法治精神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才能消除冤假错案再次发生的现实危险。《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坚持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促使人民法院和刑事法官从观念上牢固树立防范冤假错案的思想防线。

二是有助于完善审判工作机制,夯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基础。从目前发现的冤假错案看,许多案件都存在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要求的情形。只有严格执行“两法”、“两个证据规定”和相关的审判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冤假错案发生。《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强化证据审查机制,强化案件审理机制,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制约机制,从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明确要求、确定标准,为人民法院和刑事法官严格依法办案提供明确、具体的依据和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办案质量。

三是有助于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共同防范冤假错案。防范冤假错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取决于侦查、起诉和审判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仅靠人民法院自身是不够的。只有依靠诉讼程序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制约机制,才能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意见》明确提出,在案件审判阶段,既要重视发挥诉讼程序内部辩护律师的职能作用,重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也要坚持司法的群众路线,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力量、智慧。

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就《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答记者问

11月21日,最高人民法院举行新闻通气会,介绍《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的有关情况。最高人民法院刑三庭负责人就该意见回答了记者提问。

记者问:最高人民法院针对防范冤假错案的工作机制问题专门出台《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是基于什么背景,有什么重要意义?

答:刑事司法的目的在于打击犯罪,维护社会秩序和保护人权,保障无罪的人不受刑事追究。打击与保护必须并重,如果失之偏颇,就会背离刑事司法的目标。强调保护忽视对犯罪的打击,将不利于社会秩序的维护;强调打击忽视保护,就有可能产生冤假错案,司法就会失去公信力和权威。今年7月份,中央政法委为了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下发《关于切实防止冤假错案的规定》,对执法司法工作提出了更加严格的规范、更加具体的要求。为贯彻落实《规定》的精神和要求,有效防范刑事冤假错案,最高人民法院经过深入调研,并广泛征求各级法院和专家学者等方面的意见,起草了《最高人民法院关于建立健全防范刑事冤假错案工作机制的意见》。近日,第十八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也提出要健全错案防止机制。可以说,《意见》是最高人民法院贯彻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意见》主要具有以下意义:

一是有助于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打牢防范冤假错案的观念基础。实践表明,错误的执法理念和司法观念,是导致冤假错案的深层次原因。只有彻底纠正那些不符合法治精神的错误观念和做法,才能消除冤假错案再次发生的现实危险。《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坚持刑事诉讼的基本原则,树立科学的司法理念,促使人民法院和刑事法官从观念上牢固树立防范冤假错案的思想防线。

二是有助于完善审判工作机制,夯实防范冤假错案的制度基础。从目前发现的冤假错案看,许多案件都存在违反法定诉讼程序和审判制度要求的情形。只有严格执行“两法”、“两个证据规定”和相关的审判制度,才能从根本上避免冤假错案发生。《意见》要求人民法院强化证据审查机制,强化案件审理机制,完善审核监督机制,建立健全制约机制,从审判工作的各个方面明确要求、确定标准,为人民法院和刑事法官严格依法办案提供明确、具体的依据和指导,从根本上提高办案质量。

三是有助于发挥各方职能作用,共同防范冤假错案。防范冤假错案是一项系统工程,取决于侦查、起诉和审判各个阶段、各个环节,仅靠人民法院自身是不够的。只有依靠诉讼程序各个阶段、各个环节和各方力量,建立健全制约机制,才能有效防范冤假错案发生。《意见》明确提出,在案件审判阶段,既要重视发挥诉讼程序内部辩护律师的职能作用,重视保障被告人的辩护权,也要坚持司法的群众路线,依靠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和广大群众的力量、智慧。

刑事诉讼法的深化与完善——防范冤假错案的综合性指导文件

一、强化证据审查机制

为了防范冤假错案,必须严格执行法定证明标准,并从明确证明标准、重视实物证据和排除非法证据等方面加强证据审查机制。

二、加强案件审理机制

为了防范冤假错案,应树立“审判中心”和“庭审中心”的观念,并完善相关的制度机制。具体措施包括:以庭审为中心,严格遵守未经质证不得认证原则,认真落实证人出庭作证制度,保障被告人及其辩护人的诉讼权利,严格审查案件的事实和证据。

三、完善审核监督机制

为了及时发现和纠正错误,必须充分发挥审核监督机制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明确合议庭、审判委员会的办案职责,理顺一、二审法院之间的审级职能,高度重视办理死刑案件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办案绩效考评制度。

四、建立健全制约机制

为了防范冤假错案,不仅要强化法院和法官的职责,还要充分发挥其他方面的作用。具体措施包括:严格依照法定程序和职责审判案件,充分发挥辩护律师的作用,坚持司法的群众路线,建立健全审判人员权责一致的办案责任制。

贯彻执行《意见》的具体安排

一、重视宣传培训工作

最高人民法院将通过专题培训等方式,确保各级法院的刑事法官和审判委员会委员掌握《意见》的内容,并在实践中严格贯彻落实。

二、加强与公安检察等机关的沟通协调

最高人民法院将积极与公安、检察等机关沟通,解决工作机制的衔接问题,共同构筑防范冤假错案的机制。

三、完善重大冤错案件分析通报制度

最高人民法院将完善相关工作制度,督促各级法院提高办案质量,有效防范冤假错案的发生。

延伸阅读
  1. 无偿代驾发生交通事故谁承担责任
  2. 酒驾肇事致人死亡怎么判刑和赔偿
  3. 明确7种情形认定公证机构有过错
  4. 刑事案件一审审理期限是多长时间
  5. 车祸把人撞死怎么赔偿

民诉与仲裁指南热门知识

  1. 赡养纠纷答辩状范文
  2. 购房合同备案流程
  3. 职务侵占证人出庭的法律规定
  4. 拆迁款起诉状的格式与内容
  5. 当事人是否可以多次申诉?
  6. 善意取得的要件
  7. 想离婚怎么协议财产保全申请
民诉与仲裁指南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3. 集体合同的效力
  4.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5. 房屋相邻关系
  6. 一房数卖,谁才是房屋主人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