处理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程序规则是什么
点击数:14 更新时间:2024-08-19
处理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程序规则。首先提出迟延履行利息适用,审查迟延履行利息的适用,迟延履行利息清偿的顺序。那么计算迟延履行期间债务利息的具体方法有哪些?接下来由手心律师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
迟延履行利息适用的提出
一、申请迟延履行利息的情形
根据执行依据和申请人的意愿,对于是否需要申请迟延履行利息的问题,应该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区别对待。法院执行机构应当采取申请人提出申请和依职权相结合的原则,以促进被执行人及时履行给付义务。根据《民事诉讼法》第十三条的规定,案件当事人有权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处分自己的民事权利和诉讼权利。迟延履行利息的接受者是执行案件的申请人,申请人可以主张迟延履行利息,也可以放弃。因此,在处理迟延履行利息时,需要区分不同的情形。1、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判决书)已经明确告知被执行人,如果不按期履行,申请人可以根据《民事诉讼法》第229条的规定要求被执行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但是如果申请人没有提出这样的要求,法院执行案件时应视为申请人放弃了主张迟延履行利息的权利。也就是说,在这种情况下,申请人需要在执行申请书中明确提出加倍支付迟延履行利息的主张。2、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调解书)没有告知《民事诉讼法》第229条规定的情况,申请人可以在执行申请书中主动提出要求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利息。法院会通知被执行人除了履行法律文书中的标的外,还需要支付迟延履行利息。3、如果执行依据的法律文书(通常是调解书)没有告知《民事诉讼法》第229条规定的情况,并且申请人也没有提出主张,法院会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主动告知申请人有关迟延履行的规定,并依职权通知被执行人应支付迟延履行利息。如果申请人明确表示放弃,法院也应予以支持。针对这种情况,申请人是否提出申请并不是必要条件,法院会依法主动适用该条款,体现迟延履行利息支付的法定性。
二、迟延履行利息适用的审查
根据不按期履行的原因进行划分。被执行人未按判决、裁定和其他法律文书指定的期限履行给付金钱的情况可以分为客观上不能履行和主观上不能履行。客观上不能履行是指被执行人因为无财产或经济困难导致无法按期履行义务。例如,如果被执行人是自然人,患有癌症而没有钱进行治疗,这时被执行人无法履行金钱义务。主观上不能履行是指被执行人有履行能力但是故意拖延履行金钱义务。例如,被执行人拥有房产等财产却不变现偿还债务,导致迟延履行。迟延履行利息支付是一种执行措施,旨在催促被执行人及时履行义务。由于客观上不能履行造成了迟延履行,因此该执行措施的适用需要满足这个前提。否则,如果不加区别地适用该措施,将违反法律对当事人的公平保护原则。
三、迟延履行利息清偿的顺序
如果执行款不足以偿付全部债务,申请人要求被执行人支付迟延履行利息,根据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法院应当根据并还原则按比例清偿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和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除非当事人在执行和解中另有约定。具体的计算方法如下:执行款等于清偿的法律文书确定的金钱债务和清偿的迟延履行期间的债务利息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