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0 更新时间:2023-10-04
公示催告是一种民事诉讼程序,旨在保全和恢复失票人的票据权利。了解和掌握公示催告制度的法律规定对于票据持有人在票据丧失后能够依法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具有重要意义。
善意取得,也称为即时取得,是指无权处分人将其财物(动产或不动产)转让给第三人,如果受让人在取得该财物时符合善意取得的条件(包括合理对价和公示等),则受让人取得该财物的所有权,原权利人丧失所有权。
公示催告的基本阶段是指“法院在法定的期间内,将申请公示催告的票据公示于众,催告利害关系人在指定的期间、地点申报权利的告示”。我国《民事诉讼法》规定,在公示催告期间内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与其他国家的规定不同,我国的规定没有否定公示催告期间的善意取得。一些学者认为,这种规定对善意取得者的利益保护不足,严重损害了票据的流通性。公示催告的目的是催告与票据有利害关系的人来申报权利,是否保护该利害关系人应取决于其在取得票据时是否知情或应当知情,而不应取决于其取得票据的时间。
公示催告的公示方式缺乏公示性,不能作为推定受让人非善意的依据。公示催告的作用有两方面:一方面是催促利害关系人及时主张权利,如不主张权利,则推定申请人为唯一的合法权利人。另一方面是公告该票据脱离原权利人持有之事实,以减少第三人主张善意取得票据权利的机会。然而,目前公示催告缺乏公示性,不能作为推定受让人非善意的依据。因此,公示催告的规定过于偏重于失票人的保护,而未充分考虑到善意取得者的权益,与公示催告的本质不符,也违背了票据无因性和流通性的原则。
善意取得与否的标准不应仅仅取决于时间段的差异,而应根据是否符合构成要件来判断。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的规定中明确规定,在公示催告期间以公示催告的票据质押、贴现,并因此而主张票据权利的持票人,人民法院不予支持。然而,除权判决前取得票据的情况除外。这意味着,在公示催告期间内转让票据权利的行为无效,不得善意取得。这种规定相当不合理,因为目前公示催告缺乏公示性,不能作为推定受让人非善意的依据。因此,公示催告期间票据转让无效的规定只保护了失票人的利益,而损害了可能受让票据的多数人和票据制度本身,与善意取得制度相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