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辖权异议制度再探
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5-02-05
《民事诉讼法》第三十八条规定:“人民法院受理案件后,当事人对管辖权有异议的,应当在提交答辩状期间提出。人民法院对当事人提出的异议,应当审查。异议成立的,裁定将案件移送有管辖权的人民法院,异议不成立的,裁定驳回”,此为管辖权异议程序的法律依据。多年来的民事审判实践证明,管辖权异议制度对遏制案件管辖不当乃至管辖权滥用起到了积极作用,但由于多方面原因,“审判实务中管辖方面的无序现象依旧种类繁多,形态各异:有违反级别管辖的,有违反地域管辖的,有级别管辖和地域管辖双重违反的,也有违反移送管辖规定和滥用管辖权转移规定的。”[1]可以说,现行法律规定的管辖权异议制度的防范功能已被形势的变化所突破,只有将相关法律制度进一步完善,当事人的管辖异议权才不会被虚置,民事裁判的正当性才有保障。
一、管辖权异议制度的法理基础
1. 程序主体性原则的重要性
近现代各国宪法中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这体现了对人身权利和财产权利的尊重。为了确保宪法规定的公民基本权利得到程序保障,应肯定国民的法主体性,并赋予诉讼中的当事人和相关参与人程序主体地位,即程序主体权。程序主体性原则要求程序制度的构思、设计和运作符合程序关系人的主体意愿,赋予其一定的程序参与权、程序选择权和程序异议权。
2.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存在价值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考虑了以下三个因素:首先,在受理阶段对案件进行审查是确定管辖权的首要程序。然而,由于审查者仅依据起诉材料进行判断,审查本身的不周全性使得法院无法在此阶段将所有不属于其管辖的案件排除在外。因此,设立管辖权异议制度作为一种补救措施是必要的。其次,起诉方有权在法定范围内选择受诉法院,而应诉方在应诉时是消极和被动的,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不平等和不公正。为了贯彻民事诉讼法关于当事人诉讼权利平等的原则,管辖权异议制度得以出现。此外,管辖权异议制度还具有对社会整体层面的正义宣示效果。如果人民法院在程序正当方面得到社会信赖,其裁判也将获得极大权威。最后,当前我国民事审判中的地方保护主义仍然存在,起诉方往往通过不正确的管辖使应诉方权益受损。这种不公正的诉讼无法实现实体法律正义,会削弱公众的守法意识,使公众对诉讼藐视,最终导致社会不公正的示范。因此,赋予应诉方管辖异议权是当然的诉讼救济手段,其目的在于保障法院正确行使管辖权,防止司法中的地方保护主义,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
二、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规范意义
管辖权异议制度在民事诉讼程序中具有重要的规范意义。通过对该制度的进一步探讨,有助于司法实务对其正确把握和运用。
1. 保障程序主体权利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是为了保障程序主体权利的实现。当事人和相关参与人在诉讼中应享有一定的程序参与权、程序选择权和程序异议权。通过管辖权异议制度,可以确保当事人的意愿得到尊重,避免程序制度对其权益的侵害。
2. 确定管辖权的正确行使
管辖权异议制度在受理阶段对案件进行审查,可以帮助法院正确行使管辖权。由于审查仅基于起诉材料,可能存在审查不周全的情况,导致一些不属于该法院管辖的案件被受理。通过管辖权异议制度,可以纠正这种错误,排除不属于该法院管辖的案件,确保管辖权的正确行使。
3. 实现诉讼平等和公正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有助于实现诉讼平等和公正。起诉方有权在法定范围内选择受诉法院,而应诉方在应诉时是消极和被动的,可能导致双方当事人诉讼权利的不平等和不公正。通过管辖权异议制度,可以平衡双方的诉讼地位,确保诉讼权利的平等和公正。
4. 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现象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有助于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现象的发生。当前我国民事审判中仍存在地方保护主义现象,起诉方往往通过不正确的管辖使应诉方权益受损。通过管辖权异议制度,可以遏制地方保护主义,保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维护司法公正。
5. 强化法院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如果人民法院在程序正当方面得到社会信赖,其裁判也将获得极大权威。管辖权异议制度的设立有助于提高法院的公信力和权威性,为司法实践提供有力支持。
结论
管辖权异议制度的存在价值和规范意义不可忽视。通过设立该制度,可以保障程序主体权利的实现,确保管辖权的正确行使,实现诉讼平等和公正,防止地方保护主义现象,强化法院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在司法实务中,应正确把握和运用管辖权异议制度,促进民事诉讼程序的公正和有效进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