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与局限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民事诉讼法 > 民事诉讼管辖 > 民事协议管辖法律知识

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与局限

点击数:23 更新时间:2024-10-08

 
83049
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与局限,对协议管辖制度的完善是怎样的呢,协议管辖制度的整合是怎样的呢,明示协议管辖适用范围的扩宽是怎样的呢,修法的不足和局限是怎样的呢,手心律师网小编整理了“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与局限”的内容为你答疑解惑。

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与局限

一、对协议管辖制度的进步

1. 协议管辖制度的整合

我国在1991年修改《民事诉讼法(试行)》时确立了协议管辖制度,分别以第25条和第242条规定了国内民事诉讼的协议管辖和涉外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形成了国内与涉外民事诉讼协议管辖分置的格局。新法第34条将国内与涉外民事诉讼中的协议管辖进行整合,使得国内和涉外民事诉讼领域中得以统一适用第34条的规定。这一整合有助于贯彻国民待遇原则,便利当事人进行诉讼,满足诉讼公正和效益的需要。

2. 明示协议管辖适用范围的扩宽

本次修法将明示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由“合同纠纷”扩展到“合同或者其他权益纠纷”,使得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更加广泛。这一改进有利于在更多的民事案件的审理中贯彻人本精神,便利当事人诉讼和实现诉讼公正之间寻求平衡,也会增强程序信赖和尊重当事人意思自治。同时,适用范围的适度限制也有利于保护双方当事人的利益,避免不必要的诉讼负担。

3. 通过应诉管辖维护程序安定

本次修法以第127条取代了旧法第38条规定有关管辖权异议的规定。这一修改将应诉管辖制度引入第一审程序,有助于维护判决权威和程序的安定性。应诉管辖典型地体现了“程序保障下的自我归责”的程序正义的精髓,立法赋予了被告积极地提出管辖权异议的权利,也赋予他们以不应诉答辩的方式消极地不同意法院管辖的权利。因此,受诉法院做出的判决当事人就要接受,而不得以法院没有管辖权否定程序的正当性。

二、修法的不足和局限

1. 立法编排问题

本次修法在立法体例编排上存在不合理之处,将应诉管辖作为管辖权异议的组成部分,放在第一审程序中的受理程序中,破坏了协议管辖制度的整体性。正确的立法编排应是将127条第2款作为第34条第2款,与明示的协议管辖一起共同构成完整的协议管辖制度。

2. 适用范围

本次修法将明示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限定于“合同和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这种表述对于法院来说是不明确的。在立法上对协议管辖适用范围做出详细的划分是必要的,既不宜过宽也不宜过窄,以避免打乱地域管辖秩序或出现协议管辖适用过少的情况。

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应予以限定

为最大限度发挥制度效用,避免不利程序和损害当事人利益

为了最大限度发挥协议管辖制度的效用,同时避免协议管辖的扩大适用给当事人带来程序上的不利益,有必要对“其他财产权益纠纷”这样的概念进行必要限定。如果司法实践中任由协议管辖扩张适用,不仅会给法院审理带来不便,还会损害当事人尤其是被告的诉讼利益。因此,在未来修改《民事诉讼法》时,应考虑以肯定列举或者排除式列举的方法来明确协议管辖的适用范围,而不是将这样的难题交给法官去判断。

可以借鉴大陆法系国家的普遍做法,在《民事诉讼法》中做出一个原则性的规定,将协议管辖适用于以下情况:

  1. 特定的纠纷,例如因买卖及赠与发生的诉讼。
  2. 因一定的法律关系产生的诉讼,例如因买卖及赠与法律关系发生的损害赔偿诉讼。

配套制度的问题

协议管辖二元体制在国内民事诉讼中的不承认

根据1991年《民事诉讼法》确立的协议管辖二元体制,当事人可以通过应诉答辩的方式选择管辖法院,但这种选择仅在涉外民事诉讼中被承认,在国内民事诉讼中不予承认,而只能以书面方式选择管辖法院。学者们认为,国内民事诉讼不承认应诉管辖与目前的起诉制度有关。

一方面,当法院没有管辖权时,被告几乎不会有应诉行为。根据《民事诉讼法》第108条的规定,只有经过审查认为符合受理条件的案件才会立案受理,被告只有在立案之日起5日内才有可能收到起诉状副本。这意味着,只有案件受理后,才会通知被告诉讼已经开始,被告才有可能进行应诉答辩。

另一方面,法院发现自己没有管辖权后,也不会让被告进行应诉。因为法院发现自己没有管辖权后,会告知原告不予受理,如果原告坚持起诉,法院只能因为管辖错误而裁定不予受理。因此,在民事诉讼起诉与受理制度不做相应修改的情况下,即便在民事诉讼中规定了应诉管辖制度,可以预期应诉管辖不会有太多的适用,不排除其成为“休眠条款”的可能性。因此,民事起诉制度由“审查制”转向“登记制”才会是应诉管辖发挥效用的前提条件。

应诉管辖制度的难题和需要破解的问题

适用条件的明确性和法院释明的必要性

除了需要解决一些配套措施的问题外,第127条规定的应诉管辖制度本身也存在一些需要破解的难题,包括:

  1. 适用条件的明确性。第127条规定的应诉答辩的要件指的是答辩行为或应诉行为之一,或者两者兼备,立法表述不够清晰。在诉讼程序中,从答辩行为本身很难认定其接受管辖的意思,更何况还有不答辩直接参与诉讼的情况。根据大陆法系国家的经验,被告参加法庭审理是较为合适的做法。例如,被告对没有管辖权的法院受理了案件不提管辖异议,或者在法庭辩论时或在准备法庭辩论之前已经明确表示不提管辖异议,该法院便拥有了此案件的管辖权。
  2. 立法上需要规定法院释明的必要性。本次修法没有将法院应将自己无管辖权的情况告知应诉被告,作为取得案件管辖权的必要条件。可以预见的是,如果法院不对自己无管辖权进行释明,前去应诉的被告便失去了必要的程序保障,程序的公正性势必受到影响。因此,在默示协议管辖成立的问题上,即便有原告起诉及被告应诉答辩的行为,还不足以认定该法院取得管辖权,而必须再附加上法院明确释明自己无管辖权,被告仍在该院进行诉讼的条件。
延伸阅读
  1. 如何选择网络购物纠纷的管辖法院
  2. 我国涉外民事诉讼管辖的基本原则
  3. 民事诉讼协议管辖条件
  4. 管辖分类及其在法律中的应用
  5. 协议管辖的定义和适用范围

民事诉讼管辖热门知识

  1. 一、协议管辖补充协议能改变原协议管辖吗
  2. 公安局地域管辖范围
  3. 刑事案件的特殊管辖及其适用范围
  4. 协议管辖范围的适用
  5. 法律咨询:关于管辖权异议的问题
  6. 复议改变的管辖确定方式
  7. 案件管辖的移送和转移
民事诉讼管辖知识导航

热门解决方案

  1. 刑事诉讼辩护与代理须知
  2. 借款人无力偿还借款时的纠纷
  3. 民间借贷中的保证人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抚养子女和赡养老人所欠的债务,离婚时如何承担?
  6. 房屋相邻关系
  7. 借名买房纠纷

诉讼文书合同下载

  1. 离婚房产分割起诉状范本
  2. 抚养权起诉状范本
  3. 行政答辩状范本
  4. 劳动仲裁先于执行申请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