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9-13
举证责任是指当事人在诉讼中对自己的主张进行证明,并在无法证明自己的主张时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的责任。根据《证据规定》的规定,当事人没有证据或证据不足以证明其事实主张时,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将承担不利的法律后果。同时,如果由于证据的证明力无法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人民法院应根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做出裁判。在劳动争议案件中,《解释》免除了劳动者的一些举证责任,规定由用人单位负举证责任的情况。
为了保障诉讼程序的稳定性,新的《证据规定》明确规定了举证时限制度。人民法院应根据案情确定举证期限,举证期限不得少于30日,自当事人收到案件受理通知书和应诉通知书的次日起算。当事人也可以协商并经法院认可来确定举证期限。人民法院应向当事人说明举证的要求及法律后果,促使当事人在合理期限内积极、全面、正确、诚实地完成举证。如果逾期举证,法院将不组织质证,逾期举证提供的证据也不能作为推翻原判的新证据。如果在举证期内提交证据材料有困难,当事人需提出申请并经法院决定。
根据新的《证据规定》,双方当事人在开庭审理前应互相交换证据。证据交换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审判人员将担任证据交换的主持人。
《证据规定》明确规定:“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对“非法”的范围进行了限定。电视暗访、私自录音、录像不一定就是非法证据,只有侵犯了他人隐私权、侵犯了国家秘密、企业商业秘密等以非法方法取得的证据才被认定为非法证据。
根据《证据规定》,被告应在答辩期届满前提出书面答辩,阐明其对原告诉讼请求及所依据的事实和理由的意见。被告如果不答辩,不向法院提供相关证据,将要承担对其不利的诉讼后果。这一规定改变了以往将答辩视为当事人权利的做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