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纠纷案件如何举证?举证责任分配
手心律师网首页 > 法律知识 > 劳动工伤 > 劳动争议 > 劳动诉讼法律知识

劳动纠纷案件如何举证?举证责任分配

点击数:19 更新时间:2024-02-16

 
76707
最高法院于2001年12月31日公布了《关于民事诉讼证据规则的若干规定》(以下简称"新规则"),并于2002年4月1日起施行。其所确定的一系列证据规则中,最值得关注的主要有:

一、举证责任的分担

新规定下的举证责任

根据新规则第2条规定,当事人对自己提出的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或者反驳对方诉讼请求所依据的事实有责任提供证据加以证明。因此,提出诉讼请求的一方必须对其所依据的事实进行举证,而反驳方或反诉方则应当对其所依据的事实进行举证。当然,一些事实无需举证即可认定。新规则列举了六种无需当事人举证的事实,包括众所周知的事实、自然规律及定理、根据法律定或已知事实和日常生活经验法则推定出的另一事实、已为人民法院发生法律效力的裁判所确认的事实、已为仲裁机构的生效裁决所确定的事实以及已为有效公证文书所证明的事实。除非当事人能提供相反证据来推翻这些事实,否则这些事实无需举证即可认定。

二、劳动纠纷案子举证不能的后果

举证不能的后果规定

根据新规则的明确规定,没有证据或者证据不足以证明当事人的事实主张的由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承担不利后果。同时,如果证据不足以判断导致争议事实难以认定的,法院应当依据举证责任分配的规则作出裁判。

三、当事人的自认问题

自认的效力规定

根据新规则的规定,当事人对于己不利的事实的自认一经作出,即对当事人和法院产生拘束力。当事人自认为行为免除对方当事人的举证责任,如没有充分证据不得撤回自认。法院应当受当事人自认的事实约束,依据当事人自认的事实作出裁判。然而,自认不适用于涉及身份关系的案件。另外,对一方陈述的事实,另一方既未表示承认也未否认,经法官充分说明并询问后,其仍不明确表示肯定或否定的,视为对该项目事实的承认。这种推定有利于及时作出决定。

四、法院调查收集证据问题

法院调查收集证据的情况

根据民事诉讼法的规定,当事人及其诉讼代理人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证据,或者法院认为审理案件需要的证据,人民法院应当调查收集。然而,这一救济性规定比较笼统,不利于当事人诉讼权利的平等保护,容易产生司法不公。因此,新规则明确了法院调查收集证据只限于三种情况:属于国家有关部门保存的档案材料、涉及经过秘密、商业秘密、个人隐私的材料以及当事人确因客观原因不能自行收集的其他材料。

五、关于鉴定问题

新规则下的鉴定规定

考虑到实践中的鉴定问题比较混乱,新规则对此作出了一些具体规定。特别值得注意的是,新规则将申请鉴定作为当事人应负的举证义务加以规定,法院不再拥有对争议事实进行司法鉴定的决定权。且鉴定机构、鉴定人员的确定也采取当事人意思自治的作法,如果当事人无法协商一致,则由法院指定。申请鉴定应当在举证期限内提出。对需要鉴定的事项负有举证责任的当事人,如果在指定的期限内无正当理由不提出申请或拒绝提供相关材料,导致案件事实无法通过鉴定结论予以认定,应承担举证不能的后果。

六、关于证据和质证的内容

证据交换和质证的规定

近年来,一些法院在改革中实行了"庭前证据交换"制度,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新规则肯定了这种做法,并对证据交换问题作出了原则性规范。证据交换可以由当事人申请,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决定。证据交换的主持人是审判人员。证据交换一般不超过两次。交换证据的内容包括当事人彼此向对方展示自己持有的诉讼证据、相关信息和确定双方之间的主要争议问题。这一制度的规定有利于防止一些当事人在庭审中利用证据进行突然袭击或拖延诉讼,有利于提高法庭审理的效率。在法庭上,证据应当由当事人质证,未经质证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关于质证的内容,新规则第50条指出,当事人在质证时应当围绕证据的真实性、关联性、合法性以及证明力大小进行质疑、说明和辩驳。

七、关于劳动纠纷案子举证期限

举证期限的规定

过去一直实行的是"证据随时提出主义",即当事人可以不受时间、审级的限制随时提出证据。然而,无举证期限的规定使得法院的裁判处于一种不确定状态,影响了审判机关的公信和法的安全性。因此,新规则将限时举证作为当事人应当履行的诉讼义务加以规定,并采取了诉讼权利和审判权力相平衡的作法,规定举证期限既可以由双方当事人协商确定,也可以由法院依职权指定。如果由法院指定,指定的期限不得少于30日。如果逾期举证,法院将不组织质证,即该证据不能作为定案的依据。

八、关于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

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

证据必须符合合法性的要求,非法证据不具有证明力。然而,何种手段为合法,何种手段为非法一直是一个难题。虽然最高法院曾经作出过关于未经对方当事人同意私自录制其谈话取得的资料不能作为证据使用的批复,将录音取得的证据资料的合法性标准限定在经对方同意,但这种一刀切的规定过于严格,也使得法官即使确信证据内容起真实也无法对权利人予以保护。此次新规则第68条重新设置了非法证据的判断标准,即以侵害他人合法权益或违反法律禁止性规定的方法取得的证据不能作为认定案件事实的依据。根据这一规定,采用违反社会公共利益和社会公德、侵犯国家秘密、商业、他人隐私等手段所获得的证据,以及采取暴力、胁迫、欺诈、利诱等方法或擅自将窃听器安装到他人住所进行窃听所获得的证据,都属于非法证据。然而,电视暗访、私自录音并不一定就是非法证据。这种判断标准体现了法律对利益保护的价值取向,即诉讼当事人不能以损害他人合法权益为代价来维护自己的利益。
延伸阅读
  1. 劳动争议案件:刘某与公司的解除劳动合同纠纷
  2. 涉外劳动纠纷案件的处理方法
  3. 工伤九级伤残能赔十万吗,怎么规定
  4. 合作协议有劳动关系吗
  5. 劳动合同纠纷:是否适用仲裁程序?

劳动争议热门知识

  1. 公司对员工岗位调动的合法性
  2. 适用于婚姻家庭、邻里纠纷、数额较小的经济债务等纠纷的解决方法
  3. 未签订劳动合同是否赔偿双倍工资?
  4. 劳动监察与劳动仲裁的权力与职责
  5. 差旅费是否属于劳动纠纷
  6. 用法律专业术语重新改写或者扩写的文章
  7. 劳动争议处理的基本程序和机构?
劳动争议知识导航

工伤赔偿解决方案

  1. 河北省最低工资标准
  2. 加班加点的计算与补休
  3. 追讨工资的法律时效
  4. 集体合同的效力
  5. 劳动者工作不想做了如何随时解除
  6. 何种情形下用人单位不得解除劳动合同
  7. 申请工伤赔偿首先应存在事实劳动关系

劳动人事合同下载

  1. 出国培训协议范本
  2. 劳务协议书范本
  3. 快递公司劳务合同范本
  4. 酒吧规章制度范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