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3 更新时间:2024-06-06
在企业用工管理实践中,劳动者给用人单位造成损失的情形主要包括:
劳动者未履行提前通知义务而擅自离开工作岗位,导致企业无法及时补充人员或无法完成重要项目,从而产生商业违约风险,间接给公司造成损失。
劳动者违反劳动合同约定的保密义务或竞业限制,泄漏用人单位商业秘密,导致企业利润下滑,产生经济损失。
劳动者未按照岗位职责履行自己的义务,严重过失或利用职务谋取私利,导致使用人单位的有形财产和无形财产遭受重大损害。例如,商业银行的业务经理违反风险控制规定放贷,导致银行出现呆账坏账。
实践中通常通过与员工签订保密合同来要求其承担保密义务。根据《深圳经济特区技术秘密保护条例》第10条规定,企业要求员工保守企业技术秘密时,应订书面的保密协议。如果没有书面的保密协议或协议不明确,员工的保密义务将于其离开企业之日截止。国家科委的《关于加强科技人员流动中技术秘密管理的若干意见》中规定了技术保密协议的主要内容,包括保密期限。
然而,问题在于保密期限届满后,商业秘密如何保护。根据《反不正当竞争法》,员工在工作关系中知悉的商业秘密在正当途径下的使用和披露是允许的,不受法律限制。如果商业秘密仍然符合保密条件,司法实践通常依靠诚信原则要求员工继续保密。然而,过度依赖抽象的诚信原则作为救济手段可能导致法律的不完善。此外,保密合同的违约要件与商业秘密事前救济的要求是不相容的。根据保密合同,只有在发生违约时,秘密持有人才能成为违约权利人,并要求员工承担相应的违约责任。然而,此时商业秘密可能已经不再存在,进入公众领域。实践中也经常出现权利人发现相对方存在侵害商业秘密的危险,但却无法寻求救济的情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