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11 更新时间:2023-12-08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劳动者在单位工作的年限应从劳动者向该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之日起计算。即使由于各种原因,用人单位与劳动者未及时签订劳动合同,也不影响工作年限的计算。如果劳动者连续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但先后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工作年限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例如,劳动者甲自2008年开始在某企业工作,期间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一直工作到2012年。最后一份劳动合同期满后终止,用人单位依法支付经济补偿时,计算的工作年限应从2008年算起,共计四年。同样地,如果劳动者为同一用人单位提供劳动多年,但中间有间隔并签订了几份劳动合同,工作年限原则上应从劳动者提供劳动之日起连续计算,已经支付经济补偿的除外。总之,劳动合同法对于“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的规定,不能理解为仅仅是计算连续几个合同的最后一个合同期限,而是应该连续计算。
随着劳动合同法的实施,用人单位利用短期劳动长期用工的现象将会减少。这主要是因为劳动合同法规定了两个措施:一是连续签订两次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劳动者可以要求签订;二是劳动合同期满终止的,用人单位也要依法支付经济补偿。
根据劳动合同法的规定,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为:根据劳动者在本单位工作的年限,每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对于工作时间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按一年计算;不满六个月的,向劳动者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关于经济补偿的计算标准延续了我国以往的做法。根据劳动部于1994年12月3日颁布的《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每满一年发给相当于一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金,不满一年的按一年的标准发给经济补偿金。劳动合同法增加了对六个月以上不满一年的劳动者的计算标准,规定按一年计算;对不满六个月的劳动者,向其支付半个月工资的经济补偿。
在计算经济补偿时,工作满一年支付一个月工资。关于一个月工资的具体定义,劳动合同法经过讨论和研究后做出了规定:月工资是指劳动者解除或者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这样的规定主要考虑了以下几个因素:首先,保持制度的延续性,对原有规定进行适当修改。根据《违反和解除劳动合同的经济补偿办法》的规定,经济补偿金的工资计算标准是指企业正常生产情况下劳动者解除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月平均工资。根据该规定,月平均工资在不同情况下有不同的定义,这样的规定在一定程度上有利于保护低收入劳动者的权益,但过于复杂,不利于劳动者理解。同时,这与其他国家和地区的做法不同。因此,劳动合同法统一了月平均工资的定义,使其更加简单明了。其次,注重公平性,平衡劳动合同双方的权利义务。劳动合同法规定月平均工资为劳动者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前十二个月的平均工资,这一规定既保护了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又考虑到了用人单位的实际情况。劳动者的经济补偿应与其工资收入相适应。不同工作岗位的工资水平不同,不同地区的工资水平也有差异。如果规定以企业职工平均工资或当地平均工资为标准,将对用人单位不公平。
在劳动合同法制定过程中,有意见认为某些高端劳动者工资收入较高,谈判能力较强,在劳动关系中并不总处于弱势地位。如果完全适用经济补偿的规定,用人单位负担过重,也无法体现经济补偿的性质和特点。因此,建议劳动合同法对此进行调整。尽管这种观点有一定合理性,但目前最紧迫的问题是如何更好地保护处于弱势地位的低端劳动者的基本劳动权益。对于高端劳动者,可以通过法律强制性规定和市场调节相结合的方式来保护其合法劳动权益。然而,由于我国尚未将劳动者区分为不同群体并适用不同的法律,因此在立法技术上较难处理。因此,劳动合同法并没有将高端劳动者排除在经济补偿保护范围之外,但对高端劳动者在经济补偿方面做出了一定限制。具体而言,对于月工资高于用人单位所在地级市政府公布的上年度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的劳动者,用人单位向其支付经济补偿的标准按职工月平均工资的三倍支付,经济补偿的年限最高不超过十二年。
此外,为了督促用人单位及时支付经济补偿,劳动合同法规定,解除或终止劳动合同后,未按照规定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的,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限期支付经济补偿。如果逾期不支付,劳动行政部门可以责令用人单位按应付金额的百分之五十以上但不超过百分之一百的标准向劳动者加付赔偿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