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20 更新时间:2024-07-01
协议免责是指当事双方经过协商一致,达成免除一方或双方责任的行为,表现了当事人意思自治的原则。在中国,协议免责适用于民事和行政责任,但不适用于刑事责任。刑事犯罪侵害被害人的合法权益,同时破坏国家的统治秩序,因此必须由检察院代表国家进行追溯,人民法院判决确定刑事犯罪人的责任承担。然而,在英美法系国家,存在适用于刑事犯罪的辩诉交易制度,公诉方可以与认罪态度较好的被告人达成减轻其刑责的协议。从广义上讲,这也属于协议免责的范畴。我国的刑事制度也进行了相应改革,被告人如果积极给予被害人经济赔偿,可以适当减轻其刑罚。
协议免责要具备法律效力,除了符合责任范围的限定外,还必须满足以下条件:
协议的双方必须具有对协议内容进行处分的权利。
协议的达成必须是双方当事人意思自治的结果。采用欺诈、胁迫、乘人之危等手段达成的协议是无效或可撤销的。
协议的内容不得违反法律和行政法规的强制性规定,也不得侵害社会公益和第三人的利益。对于一方显失公平的协议,也可撤销。
协议免责的形式可以是书面形式或口头形式,可以明示或默示达成。然而,采用书面形式有利于法律上证明协议免责的效力。
首先需要了解免责协议的具体内容,包括免除责任的对象和免除的责任范围。
如果是用人单位单方面免除自己的责任,不承担劳动合同约定的责任或劳动合同法规定的责任,则属于违法行为。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二十六条第二款的规定,用人单位不得免除自己的法定责任,排除劳动者的权利的合同或协议是无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