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数:9 更新时间:2024-04-07
商标反向假冒的概念源自1946年美国兰*姆法,该法将其定义为“Reverse Passing-off”,即“相反的骗卖”或“颠倒的骗卖”。商标反向假冒是指未经商标权人许可,将他人合法贴附的商标撤除或更换后,再将商品投入市场的行为。在反向假冒中,行为人是在他人的商品上使用自己的商标,与假冒商标行为有明显区别。商标反向假冒可分为显性反向假冒和隐性反向假冒。显性反向假冒是指侵权人擅自将他人商品上的商标除去,换上自己的商标,并将该商品作为自己的产品再次投入市场流通的行为。隐性反向假冒是指将他人合法贴附于商品上的商标去除后并不换上自己的商标,在无任何标识的情况下出售的行为。二者区别在于追求的价值目标不同,显性反向假冒旨在利用自己的商标窃取他人的商誉,而隐性反向假冒更为隐蔽,旨在剥夺他人商誉但并不以获取商誉为目的。
诚实守信、公平竞争是基本的商业道德准则。这一准则要求竞争者不得故意编造虚假信息,使消费者在错误信息的诱导下进行交易,也不得通过损害其他竞争者的合法利益换取竞争优势。虽然我国的反不正当竞争法尚不完善,但该法表达了立法者反对弄虚作假、损人利己行为的旨意。商标反向假冒可能导致混淆,使消费者对产品的质量产生不切实际的信赖,这些都是不正当竞争法所不容忍的。此外,商标反向假冒还掠夺了他人的产品声誉,阻碍了他人商标信誉的建立,因而也是不正当竞争的行为。
商标在商品中具有识别功能,是消费者区别商品来源的重要因素。根据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消费者有权了解包括商品产地、生产者在内的有关自己所购买商品的一切真实信息,经营者有义务将有关商品的信息如实告知消费者。商标反向假冒人更换或除去别人的商品上的商标,提供给消费者虚假的信息,错误地引导消费者做出购买行为,实际上妨碍了消费者的知情权。
商标反向假冒不仅构成不正当竞争行为,而且从商标专用权的角度看,商标反向假冒行为是一种典型的侵权行为。注册商标专有权包含了“行”与“禁”两个方面。行的权利是指商标所有人或经其授权的其他人将特定的商标使用在特定的商品上;禁的权利是指商标所有人或经其授权的其他人有权禁止他人将与权利人相同或近似的商标使用于相同或类似的商品上。行的权利保障在商品的市场流通过程中商标权人的商标与商标权人的商品相联的权利,除了终极消费者,任何人都无权割断这种联系。禁的权利保障商标权人的商标与商品的联系在市场流通过程中不被混淆的权利。任何混淆行为,都可能导致商标的声誉被玷污,商标上的利益被掠夺。将他人标识在商品上的商标除去或更换,从形式上消灭了商标权人在其商品上标识商标的行为结果,直接侵害的是商标权人对注册商标的专有使用权,也是对商标禁用权的非法否定。
商标反向假冒侵害的客体复杂多样,既侵犯商标权人的商标专用权,又侵犯消费者的知情权,同时也对市场秩序和其他经营者构成不正当竞争。因此,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的规制需要从不同的角度适用不同的法律。在比较相关立法的基础上,我认为我国应主要适用《商标法》对商标反向假冒行为进行规制。
从世界范围来看,尽管各国对反向假冒行为的性质认识不一,但无论是大陆法系国家还是英美法系国家,反向假冒都是受到法律禁止和制裁的。例如法国、意大利、澳大利亚和巴西等国直接将反向假冒认定为商标侵权行为并予以禁止。而在德国、日本、荷兰等国,反向假冒是按不正当竞争行为来定性的。有些国家将反向假冒行为分别规定在商标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中,实行双重的规制,其中最典型的是美国。美国兰*姆法第43条a款(即美国商标法第1125条a)是最明确禁止商标反向假冒的商标法条款。此外,美国在《反不正当竞争重述》(第3版)第5条中也将反向假冒作为不正当竞争行为进行规范。